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发布时间:2019-12-08 15:48来源:未知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要明白文学活动的究竟,就需要了解文学文本,而文学文本首先是由特定的语言组织构成的。正是通过这种语言组织,文学文本的其他方面(如形象及意义等)才得以生成。
第一节 文 本
一、文学文本概念
(一)文本
又称为“本文”,是英文text(原文、正文)的意译。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整体语句,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
(二)文学文本
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总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1.文学文本的自身特点:
(1)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具体人说的一段具体话语)
(2)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2.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未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简言之,文学文本加上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庄子“得意忘言”说。王弼“言、象、意”说。
清桐城派刘大櫆的“精、粗”论、姚鼐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论。
(二)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但丁讲诗的四种意义:字面、譬喻、道德、奥秘。黑格尔提出“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英加登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三)文学文本层面: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2.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
3.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第二节 文学语言组织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一)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1.“文学语言”与“文学中的语言”的概念
文学语言是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它通常与口语或土语相对,是一定社会和教学情境中的标准语言形态。一般电影、电视、话剧、广播、教育、科学和政府机关所用的书面语,都是文学语言。
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一般说来,各种语言形态,如口语、土语、方言、书面语和文学语言,以及文言和白话等,都可以经过作家艺术加工后进入文学文本,成为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组成部分。
2.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各种语言形态都可以经过作家艺术加工后进入文学文本。
文学中的语言不一定是民族标准语,方言、土语、文言、白话、俗语、俚语、包括行话、黑话,只要塑造形象需要,皆可入文。
(三)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
他认为,经典语言学界笼统地谈论语言,往往忽略语言固有的二重性:即语言即是音响印象,又是发音器官的动作;既是音响和发音的复合单位,又与观念相结合而形成生理与心理的复合体;既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即包含一个已定的系统,又包含一种演变。他把语言具体地划分为两方面:语言结构和言语。
文学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一种言语。作为个人的言语行为虽然依赖于语言结构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语言特性,但总是直接地呈现出个人的、多方面的、异质的、不稳定的或活跃的等特点。(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
(一)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这里所谓语言性,是指文学文本是由语言这种符号构成的。“构造”,是指语言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形式。文学语言组织不是照搬一般语言,每一部文学文本都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性构造。
(二)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黑格尔说:“有机体的各部分、各肢节只有在它们的联合里才能存在,彼此一经分离便失掉其为有机体的存在。”
(三)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1.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是服从于表现特定意义的。
如鲁迅散文中说:“我的后窗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似乎废话,但非如此写,不能表现萧索孤寂的情调。
2.在实现表现性目的的过程中,语言呈现出作家的独特个性。
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刘家峤有两个神仙,临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
第三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一、语音层面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一)语音层面的作用:
1.诗歌声韵是构成诗歌抒情形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例:“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ou韵、ü韵,表现出柔肠寸断的感情。
2.散文的声音节奏对文章也是第一要事。
“气”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时还专指文章的声调语气。古人写成文章是要吟咏诵读的。在诵读中就会发现,随着文章字句中音调节奏的变化,从自己喉舌唇吻间通过的气流也有轻重缓急之分。音韵学的兴起,就促进人们有意识地调节文章中字音的清浊节奏,以求诵读时气势顺畅。这就形成了一种“文气”说。
清桐城派刘大魁“以音节求神气”,为桐城派不传之秘。
3.小说语音形象的刻画:
茅盾《子夜》写吴老太爷过闹市:“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嘟——嘟——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嘟,嘟,嘟!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二)节奏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三)音律
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汉语语音有四声之分:在古代汉语中指平、上、去、入,而在现在汉语中则指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二、文法层面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一)文法层面的作用:
中国古人有“死法”、“活法”之争。可概括总结为“文须有法”但“文无定法”。
(二)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词法,是说用词要贴切、生动和传神。
(三)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古典诗文十分讲究句法,尤其注重句型和炼句。
(四)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元代傅若金在《诗法正论》中说过:“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以绝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第一联是起,第二联是承,第三联是转,第四联是合。”
三、辞格层面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这种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中通称“辞格”(还称辞藻或语格)。
辞格的分类方法很多,且各不相同,这里仅谈谈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要求了解它的基本含义,结合教材基本例句,掌握哪种情况属于哪种修辞格。
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内在地自足的,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二、音乐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三、陌生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术语,最早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现实的普通感觉。
要明白文学活动的究竟,就需要了解文学文本,而文学文本首先是由特定的语言组织构成的。正是通过这种语言组织,文学文本的其他方面(如形象及意义等)才得以生成。
第一节 文 本
一、文学文本概念
(一)文本
又称为“本文”,是英文text(原文、正文)的意译。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整体语句,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
(二)文学文本
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总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1.文学文本的自身特点:
(1)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具体人说的一段具体话语)
(2)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2.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未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简言之,文学文本加上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庄子“得意忘言”说。王弼“言、象、意”说。
清桐城派刘大櫆的“精、粗”论、姚鼐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论。
(二)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但丁讲诗的四种意义:字面、譬喻、道德、奥秘。黑格尔提出“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英加登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三)文学文本层面: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2.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
3.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第二节 文学语言组织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一)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1.“文学语言”与“文学中的语言”的概念
文学语言是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它通常与口语或土语相对,是一定社会和教学情境中的标准语言形态。一般电影、电视、话剧、广播、教育、科学和政府机关所用的书面语,都是文学语言。
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一般说来,各种语言形态,如口语、土语、方言、书面语和文学语言,以及文言和白话等,都可以经过作家艺术加工后进入文学文本,成为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组成部分。
2.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各种语言形态都可以经过作家艺术加工后进入文学文本。
文学中的语言不一定是民族标准语,方言、土语、文言、白话、俗语、俚语、包括行话、黑话,只要塑造形象需要,皆可入文。
(三)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
他认为,经典语言学界笼统地谈论语言,往往忽略语言固有的二重性:即语言即是音响印象,又是发音器官的动作;既是音响和发音的复合单位,又与观念相结合而形成生理与心理的复合体;既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即包含一个已定的系统,又包含一种演变。他把语言具体地划分为两方面:语言结构和言语。
文学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一种言语。作为个人的言语行为虽然依赖于语言结构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语言特性,但总是直接地呈现出个人的、多方面的、异质的、不稳定的或活跃的等特点。(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
(一)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这里所谓语言性,是指文学文本是由语言这种符号构成的。“构造”,是指语言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形式。文学语言组织不是照搬一般语言,每一部文学文本都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性构造。
(二)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黑格尔说:“有机体的各部分、各肢节只有在它们的联合里才能存在,彼此一经分离便失掉其为有机体的存在。”
(三)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1.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是服从于表现特定意义的。
如鲁迅散文中说:“我的后窗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似乎废话,但非如此写,不能表现萧索孤寂的情调。
2.在实现表现性目的的过程中,语言呈现出作家的独特个性。
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刘家峤有两个神仙,临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
第三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一、语音层面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一)语音层面的作用:
1.诗歌声韵是构成诗歌抒情形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例:“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ou韵、ü韵,表现出柔肠寸断的感情。
2.散文的声音节奏对文章也是第一要事。
“气”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时还专指文章的声调语气。古人写成文章是要吟咏诵读的。在诵读中就会发现,随着文章字句中音调节奏的变化,从自己喉舌唇吻间通过的气流也有轻重缓急之分。音韵学的兴起,就促进人们有意识地调节文章中字音的清浊节奏,以求诵读时气势顺畅。这就形成了一种“文气”说。
清桐城派刘大魁“以音节求神气”,为桐城派不传之秘。
3.小说语音形象的刻画:
茅盾《子夜》写吴老太爷过闹市:“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嘟——嘟——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嘟,嘟,嘟!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二)节奏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三)音律
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汉语语音有四声之分:在古代汉语中指平、上、去、入,而在现在汉语中则指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二、文法层面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一)文法层面的作用:
中国古人有“死法”、“活法”之争。可概括总结为“文须有法”但“文无定法”。
(二)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词法,是说用词要贴切、生动和传神。
(三)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古典诗文十分讲究句法,尤其注重句型和炼句。
(四)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元代傅若金在《诗法正论》中说过:“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以绝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第一联是起,第二联是承,第三联是转,第四联是合。”
三、辞格层面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这种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中通称“辞格”(还称辞藻或语格)。
辞格的分类方法很多,且各不相同,这里仅谈谈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要求了解它的基本含义,结合教材基本例句,掌握哪种情况属于哪种修辞格。
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内在地自足的,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二、音乐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三、陌生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术语,最早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现实的普通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