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 编者按语
发布时间:2019-12-23 11:06来源:未知
第十章 编者按语(重点)
一、本章复习建议
了解编者按语的历史、形式以及类别,熟记不同类别按语的形式、内容、特点以及写作要求。本章内容较多,识记的知识点较多。在题型上,除应用分析题之外,其它题型均有。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 编者按语的性质和功能
一、什么是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二、按语的沿革
最为见于《史记》,太史公曰,后见于《资治通鉴》“臣光曰”,金圣叹点评《西厢记》、《水浒传》。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解放日报》和《晋绥日报》的褒贬评注等等。
三、按语的性质
说明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用以介绍作者身份,交代事件背景,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载的目的,引起人们兴趣、帮助人们理解的文字。
说明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用以介绍作者身份,交代事件背景,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载的目的,引起人们兴趣、帮助人们理解的文字。
政论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价或议论性文字;
注释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中某些词语或资料所加的解释性文字。
四、按语的功能
编者按语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示说明
2、评介表态
3、提醒建议
4、补充强调
第二节 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如果以编者按语在编排过程中与新闻报道或文稿所处的位置为分类标准的话,编者按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由于编排的位置不同,使这三种按语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特点:
①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所依附的报道或文稿内容,只需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和观点;
②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不署名,也不拟制标题。
2、 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特点:
①与所依附的报道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融合,编者可以直接评价、分析文中的内容和提法,议论的针对性很强;
②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随时评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有助于避免传播中的副作用;
③文字简练、鲜明泼辣,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接受心理。
3、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它附着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一种抒情联想与议论性文字。),与前两种按语有着不同的特点:
①发表形式上不同,位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结构更为完整,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
②写作要求上不同,写法上更接近随感或短评,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也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
③功能上侧重点不同,文前多起强调、提示作用;文中多起注释、点拨作用;编后置于文末,大多起引申、生发的作用。
④运用上灵活多样,不仅可以配合新闻报道或文稿,图片、图表、漫画等也可以配写编后。
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它附着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一种抒情联想与议论性文字。)
第三节 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按语是新闻评论各类体裁中篇幅最短、依附性最强的一种,其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立足依托,有所超脱。以新闻报道为主要依据,有所提炼、评介、补充或升华。
2、配合及时,运用灵活。迅速对报道或文稿做出评价与分析;注意不同按语形式的灵活运用与配合使用。
3、文字精粹,点到为止。按语的文字简洁明了,词约意深;议论焦点集中,点到即止。
4、态度鲜明,讲求分寸。鲜明地表达编者对新闻或文稿的态度和倾向;褒贬适度,分寸得当。
一、本章复习建议
了解编者按语的历史、形式以及类别,熟记不同类别按语的形式、内容、特点以及写作要求。本章内容较多,识记的知识点较多。在题型上,除应用分析题之外,其它题型均有。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 编者按语的性质和功能
一、什么是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二、按语的沿革
最为见于《史记》,太史公曰,后见于《资治通鉴》“臣光曰”,金圣叹点评《西厢记》、《水浒传》。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解放日报》和《晋绥日报》的褒贬评注等等。
三、按语的性质
说明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用以介绍作者身份,交代事件背景,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载的目的,引起人们兴趣、帮助人们理解的文字。
说明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用以介绍作者身份,交代事件背景,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载的目的,引起人们兴趣、帮助人们理解的文字。
政论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价或议论性文字;
注释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中某些词语或资料所加的解释性文字。
四、按语的功能
编者按语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示说明
2、评介表态
3、提醒建议
4、补充强调
第二节 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如果以编者按语在编排过程中与新闻报道或文稿所处的位置为分类标准的话,编者按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由于编排的位置不同,使这三种按语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特点:
①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所依附的报道或文稿内容,只需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和观点;
②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不署名,也不拟制标题。
2、 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特点:
①与所依附的报道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融合,编者可以直接评价、分析文中的内容和提法,议论的针对性很强;
②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随时评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有助于避免传播中的副作用;
③文字简练、鲜明泼辣,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接受心理。
3、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它附着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一种抒情联想与议论性文字。),与前两种按语有着不同的特点:
①发表形式上不同,位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结构更为完整,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
②写作要求上不同,写法上更接近随感或短评,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也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
③功能上侧重点不同,文前多起强调、提示作用;文中多起注释、点拨作用;编后置于文末,大多起引申、生发的作用。
④运用上灵活多样,不仅可以配合新闻报道或文稿,图片、图表、漫画等也可以配写编后。
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它附着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一种抒情联想与议论性文字。)
第三节 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按语是新闻评论各类体裁中篇幅最短、依附性最强的一种,其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立足依托,有所超脱。以新闻报道为主要依据,有所提炼、评介、补充或升华。
2、配合及时,运用灵活。迅速对报道或文稿做出评价与分析;注意不同按语形式的灵活运用与配合使用。
3、文字精粹,点到为止。按语的文字简洁明了,词约意深;议论焦点集中,点到即止。
4、态度鲜明,讲求分寸。鲜明地表达编者对新闻或文稿的态度和倾向;褒贬适度,分寸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