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十四章 - 广播评论

发布时间:2019-12-23 11:10来源:未知

第十四章  广播评论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概念以及内容均较多,知识容量大,在复习时需要明白这点,同时在考试中每年都有大量的题目。具体需要了解广播评论的概念、特点、类别、操作要求以及发展历史。重要地是了解声音符号在广播中的作用以及表现形式,同时了解“类交流”的概念以及其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广播评论专指电台自己播发的新闻评论。属于按媒介划分的新闻评论类型。
第一节  广播评论及其特点
一、概念
广播评论:从体裁的角度看,广播评论是按照广播的传播特点,以便于口说耳听的方式撰写、制作和播出的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广播新闻体裁。
首先,广播评论的特点是便于口说耳听。重视事实论据,语言通俗如话、结构脉络简洁、重点处不辞繁复等等。
其次,广播评论具有政论性。所谓政论性,指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阐述对于新闻事件和现实问题的见解,藉以指导社会实践、引导社会舆论。
二、广播评论个性发展的制约因素
广播的传播方式、听众的基本状况、新闻评论的政论性特点的两重性、广播评论个性的发展方向。
广播的传播优势和劣势
1.广播运用由电波传送的声音符号表达内容。
优势在于:方便、快捷,几乎不受接受者的文化程度的限制,可以拥有更多的听众。
劣势在于:稍纵即逝,过耳不留,只能即时听知;不易保存,多次转述容易“走样”,甚至截然相反;听的人不拥有选择权,不易把握重点,因而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2.听众的接收状态
一是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的绝对量大;二是按接受能力划分的层次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了文盲、半文盲两个受众群体;三是整体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报纸的读者;四是多数听众处于半接收状态;五是在同一时间里一般只能选择一种媒介,不像读者那样可以同时翻阅几份报纸。由于听众经常处于半收听状态,因而对于广播评论个性的发展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新闻评论论政性特点的两重性
政论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之一,以说理为基本表现手段。一方面可以扩大作品容量、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也可能给受众带来理解的困难。
4.广播评论个性发展方向:从声音易于传播和受众易于接受两者出发。
三、广播评论的主要特点
1、短小精悍
“省意”原则
所谓“省意”,就是精练内容,剔除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集中讲非讲不可的道理。
2、“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处理政论性内容。①运用听众熟悉的事实和其他材料证明和说明论点,丰富论述的血肉,为听众创造经由具体、形象理解概括、抽象内容的条件;②调动各种表现方法,如解释、举例、比喻等,为简单明白地说理服务;③表达简洁明了,包括叙事有条不紊,说理脉络清晰,论断直截了当。
3、平易近人。以平等的态度说理;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说理;带着感情说理。
广播评论的特点及其采用方式:平易近人。以平等的态度说理;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说理;带着感情说理。
 
4、上口动听。坚持语言的规范化、通俗化和口语化;力求语言的内在美、敌意美和韵律美;坚持语、文一致的表达原则。
 
第二节  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
一、广播谈话
作为广播评论的一种形式,广播谈话是说、听双方平等的谈话体评论。
“谈话”的两个前提条件
1.要有说的人和听的人,否则谈话就不可能进行。
2.说的人和听的人之间要形成某种确定的关系,关系不明确,谈话的内容和方式不适合说、听双方的身份,谈话就难以得当、得体。
“类交流”-----“类交流”是广播谈话的灵魂。而广播谈话是说、听双方不在同一场合,这种空间距离使双方无法进行即时的直接交流,而只能由说话的一方借助某种中介,创造类似双方交流、交流的语言环境。其中的交流感,不同于日常交谈中的直接交流,称为“类交流”。
对于广播谈话来说,谈话方式只是它的外在形式,而其实质则在于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和口吻面向听众说理论事。
广播谈话的写作要求:坚持面向听话人;用商量的态度;讲究铺垫、过渡、创造和谐的谈话气氛。
二、口头评论
口头评论-----“口头评论专指由评论撰稿人自己播讲的评论形式。就传播方式说,广播评论其实都可以称为口头评论。我国的广播评论长期由播音员播诵;为同这种播出方式相区别,人们把由评论撰稿人自己播讲的评论称为“口头评论”。
口头评论的表现优势
1.以个人的名义阐述对事物的看法,便于处理某些以本台名义不容易处理好的话题,也有利于缩短评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2.撰稿人自己播讲,有利于把文字表达方式与口语表达方式统一起来,促使广播评论的文风不断改善;
3.促进播讲风格多样化,使评论更加适应听众的听知习惯。
口头评论的应用范围
口头评论尽管拥有多方面的表现优势,终究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可能取代其形式,包括以本台名义发表、由播音员播诵的评论。
口头评论与广播谈话的联系和区别
这两种评论形式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它们既不相互排斥,也不能直接等同起来。
口头评论是按播出方式划分的评论类型,它的基本标志是撰稿人以个人的名义发表意见;他完全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文体,包括运用谈话体。
广播谈话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只要体现文体特征、形成“类交流”,由撰稿人还是由播音员播讲,其实都无不可,都不失为广播谈话。
口头评论的发展前景
1.口头评论本身的表现优势,说明它是一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的评论形式;
2.广播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求广播评论在内容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也要求它在播出方式上适应听众变化着的接收习惯,尽可能缩短与听众的距离。
三、录音评论
录音评论-----“以音响为表现内容的必要材料或手段的广播评论形式。运用音响,是录音评论同其他广播评论形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录音评论的音响运用
录音评论中的音响材料是作为论据的一部分存在的,主要起支持和说明论点的作用。(而录音报道中的音响,则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它同叙述语言融为一体,共同表现或再现新闻事实的全貌。也就是说,同样运用音响材料,录音评论与录音报道对于音响的取舍标准和运用原则是不同的:前者以能否证明和说明论点为转移,后者则服从于完整地表现事实的需要。)
 
第三节  广播评论声音符号的处理
一、论述语言及其主导作用
广播评论拥有的两种声音符号:论述语言和音响
论述语言:为了与其他广播体裁的语言相区别,我们把广播评论中的同音响相对应的语言,称为论述语言,并把它定义为评论主体用来表达内容的所有话语。也就是说,论述语言是评论主体的话语。
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
1、表达论点;
2、叙述论据,包括叙述事实和转述他人的观点、看法;
3、表现论述的逻辑关系,如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以及话语间的衔接、过渡、转折等;
4、解释和说明,如交代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其他背景,解释陌生的关键词语,介绍有关知识等;
5、在录音评论中,论述语言还有补充、完善音响材料的功能,如说明实况音响发生的环境和背景、揭示音响的深层含义、解释方言方音等。
可见,论述语言具有全面的表现功能,完全可以独立、完整地表现内容,在任何时候都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评论成败得失的主导作用。
二、音响的基本类型及其表现功能
音响的基本类型按音响的来源,可以分为伴随事物发生和因采访发生的两种。前一种音响,是事实的一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事物的现状和发生、发展过程,给人“事实如此”的感觉,具有一定的客观实证能力。后一种多为语言音响,主要是受访人讲述事情发生的情况或对事情的看法,带有说话人的某种主观倾向性,另一种倾向性——评论主体的倾向性。语言音响是广播评论有声语言另一种组成部分。
按音响在评论中的作用,则可以分为:
1、直接表现或说明事物的主体音响,目前多数为因采访而发生的语言音响;
2、表现事物存在条件的环境音响,多为事件现场实况音响和现场采访的背景声;
3、表现事物过去情况的背景音响,也就是利用原先录存或音像制品中的音响资料为说明现实问题服务。
(就目前的情况看,广播评论所运用的音响,多数是因采访发生的、受访人讲述事物的情况或对于事物看法的音响。伴随事物发生的音响不多见;表现评论主体倾向的音响也多为提问,很少有主动的插入。这种状况说明,广播评论在运用音响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或者说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丰富。)
音响的局限性
1、伴随事物发生的现场音响,不以评论主体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而且倾向性往往不那么鲜明,有的甚至以噪音形态出现;
2、因采访发生的音响,很大程度上依赖受访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还受方言的限制,这也不是评论主体能够完全控制的;
3、某些暴露性的音响,如不文明言语,处理不好可能影响收听效果,甚至产生意料不到的副作用;
4、相当一部分音响本身并不能独立的表情达意,需要论述语言加以补充和完善。
此外,有些现场音响和隐蔽性的音响,还需要克服采录方面的困难。所以音响固然可以为广播评论增色,但并非任何音响都可以运用于广播评论,更非有“响”就好。如果忽视它的局限,任意运用,那就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
三、如何处理论述语言和音响的关系
1、坚持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就是:音响少而精的原则;论述语言以说理为主的原则。
2、协调论述语言和音响的关系。论述语言所表达的是主观认识,只要认识正确,评论主体完全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所以协调二者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利用论述语言,能动地驾驭音响。
尽管协调音响和论述语言关系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那种方式都离不开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牵牛要牵牛鼻子”,善于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就是协调它同音响的关系的“牛鼻子”。
3、做好论述语言的声音转化工作。着重从两个方面努力:(1)文字表达坚持“我手写我口”。(2)口头表达力求准确表情达意。
做好论述语言的声音转化工作。着重从两个方面努力:(1)文字表达坚持“我手写我口”。(2)口头表达力求准确表情达意。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