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十五章 - 电视评论

发布时间:2019-12-23 11:12来源:未知

第十五章  电视评论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概念以及内容均较多,知识容量大,在复习时需要明白这点,同时在考试中每年都有大量的题目。具体需要电视评论的概念、特点、形式以及声音符号和画面符号间的关系。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  电视评论及其特点
一、电视评论及其舆论功能
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是新闻评论;2、是面向广大观众的新闻评论;3、是电视媒介的新闻评论;4、涵盖多种多样的评论形式。
电视评论的舆论功能
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二、电视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方式
双符号、双通道、双线传播
三、电视评论的特点
1、声画兼备;2、视听结合;3、双线互补
第二节  电视评论的常用形式
一、口播评论
口播评论专指由播报者出图像、主要以口语表达内容的评论,是同录像评论相对应的一类电视评论的总称。
1.口播评论的种类
①配合重要新闻播出的口播评论。②以常设栏目播出的口播评论。③兼具串联功能的口播评论。
2.口播评论的应用范围
口头评论的一个标志是着重把握以口头为表达内容的主要表现手段。
①配合重要新闻播出的口播评论。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口播评论形式。多数不署名,即以本台的名义阐述对于有关事物的看法和见解;一般配合当天某一重要新闻播发,没有固定播出同期;篇幅短小,议论力求集中、切中要害。
②以常设栏目播出的口播评论。《东方时空•面对面》
③兼具串联功能的口播评论。这种口播评论通常作为串联词的一个片断,或图像新闻的“口播导语”播出,除了揭示或提示有关新闻报道的深层含义以外,还具有串联或承上启下的结构功能。
3.口播评论的舆论作用
它能够迅速及时地分析重大新闻事件,随时表明媒介的立场和态度,为观众提供正确的看法。
二、录像评论
录像评论-----“录像评论指同时运用画面、声音和屏幕文字表现内容的电视评论,又称“图像评论”。
录像评论-----“录像评论指同时运用画面、声音和屏幕文字表现内容的电视评论,又称“图像评论”。
1、录像评论以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区别于口播评论。
2、录像评论作为一类电视评论的总称,既涵盖已有的具体形式,也随时吸纳新的形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开放性系统。
录像评论的表现优势
1、画面的传真功能,使录像评论对于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的“转述”,能够达到具体、形象、绘声绘形绘色的境界,让人产生有如身临现场、直接面对客观事实的感受;这种以直接再现的方式提供的论据,无疑比任何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具有无可置疑的实证性和雄辩的说服力。
另一个更重要性的方面,是多种符号的相互配合,既原原本本地把客观事物的状态、环境、气氛和人物形象、活动、表情等呈现于观众面前,又从中引出相应的看法和见解;这样融画面、声音和屏幕文字于一体,无疑也比单纯的语言、文字论述,更有利也更方便观众经由具体事物理解抽象内容。
实现录像评论表现优势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作为评论对象的客观事物,本身包含典型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代表事物发展趋势的具体事实;
2、事物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可以摄录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现场的画面和同期声;
3、当事人、目击者或有关人士适合于出镜,愿意接受出镜采访;
4、访问对象的语言表达,便于多数观众听知。
总之,录像评论对题材的依赖远比口播评论大得多,对题材的选择也严格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它的表现优势具有潜在性,为什么它不能完全取代口播评论的原因。
三、电视新闻述评
电视述评-----“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体现缘事立论、因事说理和既述又评、述评结合基本特点的录像评论形式。
夹叙夹议和访谈手段
电视述评中的夹叙夹议大致有三种方式:
1、解说司中的夹叙夹议:即评论主体在论述过程中,边叙述、边议论。(这同报刊和广播述评中的夹叙夹议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既可用出镜的方式,利用表情、动作增强表达效果;也可以用画外音的方式配合画面进行,但要恰当处理声画关系,否则就可能导致声画重复或声画脱节。)
2、同期声与解说词结合的夹叙夹议:即同期声主“叙”,解说词主“议”,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意义完整的夹叙夹议。
3、画面与解说词结合的夹叙夹议:在这种夹叙夹议中,画面主要再现事实或现场情景,而解说词则起着说明、解释画面和阐述评论主体看法的作用。
发挥声音和画面相互配合的表现优势,增强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
(电视多符号在丰富夹叙夹议的表现方式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尤其是以下三项要求:一是熟悉不同符号的表现功能;二是恰当配置和组合各种符号;三是善于利用解说词调节画面和同期声。)
恰当运用访谈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正视访谈手段的局限,坚持用于所当用、用于非用不可的原则,防止把它当成“万能手段”,任意运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千方百计地消除它的局限,或者说为恰当运用这种表现手段、争取更好的表现效果创造条件。
第三节  电视的写作和制作
一、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
1.画面的种类和表现功能
①口播评论的画面:主要是评论播送人—播音员、主持人的画面,偶尔也有配合评论内容的图片。播送人的画面展现播送过程,含有表情、动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语言的表现效果。这种画面的表现功能,同播送人对于评论内容的理解和调动非语言的能力成正比。
②再现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画面:这类画面多数摄自事件的现场,直接再现事物、场景及其发展、变化的瞬间过程,可以给予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它主要用来表现事实,支持和阐明论点具有增强论述和说服力和感染力、吸引视听的强有力的表现功能。
③再现访谈过程的画面:这类画面以记录访谈过程为主,有时也展现访谈场合。画面与声音相互配合,显然强化了语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同期声的种类和表现功能
电视评论中的同期声有两种:一是伴随事物发生的同期声,一是访谈的同期声。它们虽然都与画面同步摄录,但主、客观的性质有所不同。前一种声音的发生和摄录,一般不以采录者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具有强烈的客观性;访谈同期声因访问而发生,在访谈过程中摄录,有采访人的参与,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其中的提问、追问更体现了采访人对于有关事物的看法。
电视评论中的同期声有两种:一是伴随事物发生的同期声,一是访谈的同期声。它们虽然都与画面同步摄录,但主、客观的性质有所不同。前一种声音的发生和摄录,一般不以采录者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具有强烈的客观性;访谈同期声因访问而发生,在访谈过程中摄录,有采访人的参与,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其中的提问、追问更体现了采访人对于有关事物的看法。
3.解说词与论述语言的作用和处理方式
就目前的录像评论的现状看,要真正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需要着重注意三个问题:
①突出论述语言的揭示功能。(论述语言虽然具有多种功能,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深入揭示事物的实质,准确而中肯地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
②确切理解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不是量的要求,而是整合全部内容和连结所有表现手段的中轴作用,贯穿评论始终的主线作用;也不意味着非长篇大论不可,更不是板着脸孔、颐指气使地说教。)
③正确理解论述语言的完整性。(作为贯穿录像评论始终的论述语言当然需要完整,但是这种完整性,是建立在各种语言形式,如同期声中的提问、追问和现场解说、演播室解释相结合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某种语言形式自身的完整。对于解说词来说,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4.解说与论述语言在电视评论中的主导作用
录像评论的论述语言,主要指解说词,也包括同期声中的有针对性的提问、追问和插入式的说明、解释。论述语言作为评论主体的话语,处于统率、调节画面、同期声的主导地位。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当然要求同期声的选择和剪裁、画面的取舍和组接与论述语言相一致,既注意充分发挥画面、音响的作用,又要访止喧宾夺主,冲淡论述语言的政论色彩,削弱评论的逻辑说服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按电视的传播特点,精心组织论述语言,善于利用论述语言统率和补充、调节画面和同期声,否则就谈不上什么主导作用。
三、坚持双线互补的结构原则
1.图像线的持续性
图像线包括画面和屏幕文字,而以画面为主。
2.声音线的可断续性
录像评论的声音线,由不同形式的解说词和同期声组成。
声音线的构成
按双线互补的要求处理双线关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声画同一和声画对位。在这两种方式中,声音线的能动作用有所不同。声画一中的访谈同期声,为发挥声音的能动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声画对位,则是画外音与画面相互配合,其表现效果更是主要取决于声音线,即画外音的处理是否得当。
恰当利用声音线的可断续性实现双线互补的综合表现效应
(双线互补是录像评论的基本结构原则。体现这个原则,既要善于运用声画同一和声画对位方式,更要善于利用声音线的可断续性、发挥其能动作用。后一方面关系着一则录像评论的整体结构,远比声画同一或对位复杂得多,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