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城乡住区规划
发布时间:2020-01-24 12:47来源:未知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的题型都要加以练习。本章介绍了住区规划编制的基本任务与内容。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1节 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1.住区的概念
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2.住区的类型
(1)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的划分
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
(2)按建设条件不同的划分
新建住区、旧住区
(3)按住宅层数不同划分
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3.住区的规模
(1)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
a)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米。
b)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c)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d)其他影响
(2)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城市住区规模的划分
a)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
b)居住小区: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
c)居住组团: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
4.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3)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4)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5)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6)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0)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
第2节 住区的组成、功能和规划结构
1.住区的用地组成
(1)住宅用地R01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4)公共绿地R04
2.住区的功能
(1)居住功能
(2)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
(3)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
(4)社会互动功能
(5)对多样性的包容
3.“邻里单位”模式提出了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布置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学、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
(1)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
(2)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行路线
(3)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共同使用的街道
(4)为了围合街道空间以形成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车库设置在住宅的背面并通过后街进入,以减少车库通道缘石打断街道的次数。
5.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
利用运输与土地使用之间的一个基本关系,将开发集中在沿轨道交通线和公交网络的结点上,把大量人流发生点设置在距公交车站很近的步行范围内,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
(1)规模结构特点
一个TOD即是一个围绕公交车站将功能密集交织在一起的社区
(2)混合土地使用与开发密度
TOD强调土地混合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优先为规划原则。
6.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社区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社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
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人口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社区
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住宅组团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
第3节 住区的规划设计
1.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住区及其环境的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领域性与社会性、健康性等。
2.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美观要求
3.住宅造型的总体要求
(1)住宅及其组群的规划,首先要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住宅类型。
(2)住宅内应合理安排各项功能空间,避免各居住空间的相互干扰,保证居住空间的私密性。
(3)结构、设备及其管网布置应为住宅的可改造性创造必要的条件,体现灵活性。
(4)住宅套内自然层应避免台阶和错层,设置扶手、护栏、防滑地面和报警装置等设施,以满足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儿童生活活动的安全需要。
4.住宅的类型
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内天井式、点(塔)式、跃廊式
5.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利用系数、层高、进深、长度等技术参数,而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是地价和容积率(或楼面价)等。
6.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1)行列式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2)周边式布置
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形式形成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还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朝向较差,因此对于湿热地区很难适应
(3)混合式布置。
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4)自由式布置。
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7.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 800~1000米
居住小区级 400~500米
居住组团级 150~200米
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应超过400~500米
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米左右,中学为1000米左右
【例题】(单选题)居住小区级公共建筑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
A.800-1000米
B.500-800米
C.400-500米
D.300-500米
【答案】C
【解析】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是常见的考点,请学员熟练掌握。
8.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20米
居住小区级,路面宽6~9米
组团级道路,路面宽3~5米
宅前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米
9.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
(1)人车分行
(2)人车混行
(3)人车共存
10.住区绿地系统组成
公共绿地、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街道绿地
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住宅组团不少于0.5米2/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0米2/人,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米2/人。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