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新闻摄影基本理论(下)
发布时间:2020-02-01 12:54来源:未知
第二节 新闻摄影创作方法
一、拍摄方法:
1、 抓拍:不干涉拍摄对象,不影响拍摄环境
2、 摆拍:参与到拍摄场景,与拍摄对象合作
3、 偷拍:常用于揭露式新闻,也称“暗”访或“隐性采访”,要把握“度”。
(思考:摆拍的新闻是假新闻么?例:罗森塔尔拍摄《硫磺岛》)
一、决定性瞬间
1952年法国纪实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将自己的摄影作品整理后出版了《决定性瞬间》一书,决定性瞬间理论成为新闻摄影抓拍的重要理论。
一种人认为:“决定性瞬间”是指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被拍摄的时刻。
一种人认为:“决定性瞬间”是摄影师寻找到最能表达自己观点的角度并进行拍摄的时刻。
“决定性瞬间”包含了三层含义:
1、 就画面构图而言,它是画面构图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
2、 就画面内容而言,它是最能够说明新闻事件的瞬间。
3、 它是最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瞬间。
决定性瞬间不是靠碰上的,而是构建在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冷静的分析和迅速的反应上的。
第三节 新闻摄影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2004年美联社刊发了一张报道西安暴雨的照片(左),后查证属于电脑伪造,作者列上“不得再提供图片”的黑名单。
二、党性原则
三、群众性原则
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第四节 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
一、政治素质: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职业素质:热爱新闻工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三、专业素质:摄影技术熟、审美素质高、编辑意识强
第五节 新闻摄影伦理与道德
一、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1993年凯文•卡特凭此照片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后因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激烈冲突而自杀。)
如何求得平衡?
首先,要明确新闻摄影记者拍摄照片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是为了一己私利还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要依据新闻人物在灾难或意外中的危急程度进行选择。如果对生命无动于衷,很难相信他有更高尚的理由。
二、他人权利与公共利益
是否适合拍摄?是否适合刊登?如何评价帕帕拉齐?如何评价戴安娜王妃车祸的报道?如何评价“9·11事件”的报道?
理查德•德鲁拍摄的《9•11袭击中的跳楼者》,很多报纸拒绝发表,原因是怕给民众创伤心理雪上加霜。
帕帕拉齐:意大利语中一种嗡嗡叫的令人讨厌的虫子,20世纪60年代罗恩•盖拉尔自称帕帕拉齐,专门跟踪偷拍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致使后者向法院提出诉讼。由此,“帕帕拉齐”专指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小报记者,俗称“狗仔队”。
三、{真实性与艺术性
2003年《洛杉矶时报》头版刊发了记者布拉恩•沃尔斯发回的照片,被人发现是合成的,沃尔斯承认改进了构图,随即被开除。
《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经济与科技类金奖,后被取消。作者解释是“拼接”而非“合成”。
图片编辑的界限:不能造成视觉信息的改变,不能使视觉符号的相互关系改变,不能有任何可能对读者接收信息造成误导的做法,简而言之,不能改动作品的内容从而导致读者对信息的误读。
第六节 新闻摄影与法律法规
一、新闻摄影与名誉权:诽谤、侮辱、宣扬他人隐私的行为,报道不实、配图不慎、丑化形象等对被摄者照成负面影响的,都涉嫌侵害名誉权。
二、新闻摄影与肖像权:使用清晰可辨的形象、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了公开传播的行为涉嫌侵犯肖像权。
三、新闻摄影与隐私权:干涉私人生活使拍摄对象失去心理和生活安宁;未经许可进入私人场所拍摄;未经同意擅自发表私密影像的,涉嫌侵犯隐私权。
(思考:如何寻求公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平衡点?)
二、新闻摄影与著作权:未经原作者允许发表、发表时不署名、擅自修改作品等涉嫌侵犯著作权(也称版权)。肖像权高于著作权。
一、拍摄方法:
1、 抓拍:不干涉拍摄对象,不影响拍摄环境
2、 摆拍:参与到拍摄场景,与拍摄对象合作
3、 偷拍:常用于揭露式新闻,也称“暗”访或“隐性采访”,要把握“度”。
(思考:摆拍的新闻是假新闻么?例:罗森塔尔拍摄《硫磺岛》)
一、决定性瞬间
1952年法国纪实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将自己的摄影作品整理后出版了《决定性瞬间》一书,决定性瞬间理论成为新闻摄影抓拍的重要理论。
一种人认为:“决定性瞬间”是指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被拍摄的时刻。
一种人认为:“决定性瞬间”是摄影师寻找到最能表达自己观点的角度并进行拍摄的时刻。
“决定性瞬间”包含了三层含义:
1、 就画面构图而言,它是画面构图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
2、 就画面内容而言,它是最能够说明新闻事件的瞬间。
3、 它是最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瞬间。
决定性瞬间不是靠碰上的,而是构建在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冷静的分析和迅速的反应上的。
第三节 新闻摄影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2004年美联社刊发了一张报道西安暴雨的照片(左),后查证属于电脑伪造,作者列上“不得再提供图片”的黑名单。
二、党性原则
三、群众性原则
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第四节 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
一、政治素质: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职业素质:热爱新闻工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三、专业素质:摄影技术熟、审美素质高、编辑意识强
第五节 新闻摄影伦理与道德
一、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1993年凯文•卡特凭此照片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后因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激烈冲突而自杀。)
如何求得平衡?
首先,要明确新闻摄影记者拍摄照片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是为了一己私利还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要依据新闻人物在灾难或意外中的危急程度进行选择。如果对生命无动于衷,很难相信他有更高尚的理由。
二、他人权利与公共利益
是否适合拍摄?是否适合刊登?如何评价帕帕拉齐?如何评价戴安娜王妃车祸的报道?如何评价“9·11事件”的报道?
理查德•德鲁拍摄的《9•11袭击中的跳楼者》,很多报纸拒绝发表,原因是怕给民众创伤心理雪上加霜。
帕帕拉齐:意大利语中一种嗡嗡叫的令人讨厌的虫子,20世纪60年代罗恩•盖拉尔自称帕帕拉齐,专门跟踪偷拍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致使后者向法院提出诉讼。由此,“帕帕拉齐”专指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小报记者,俗称“狗仔队”。
三、{真实性与艺术性
2003年《洛杉矶时报》头版刊发了记者布拉恩•沃尔斯发回的照片,被人发现是合成的,沃尔斯承认改进了构图,随即被开除。
《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经济与科技类金奖,后被取消。作者解释是“拼接”而非“合成”。
图片编辑的界限:不能造成视觉信息的改变,不能使视觉符号的相互关系改变,不能有任何可能对读者接收信息造成误导的做法,简而言之,不能改动作品的内容从而导致读者对信息的误读。
第六节 新闻摄影与法律法规
一、新闻摄影与名誉权:诽谤、侮辱、宣扬他人隐私的行为,报道不实、配图不慎、丑化形象等对被摄者照成负面影响的,都涉嫌侵害名誉权。
二、新闻摄影与肖像权:使用清晰可辨的形象、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了公开传播的行为涉嫌侵犯肖像权。
三、新闻摄影与隐私权:干涉私人生活使拍摄对象失去心理和生活安宁;未经许可进入私人场所拍摄;未经同意擅自发表私密影像的,涉嫌侵犯隐私权。
(思考:如何寻求公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平衡点?)
二、新闻摄影与著作权:未经原作者允许发表、发表时不署名、擅自修改作品等涉嫌侵犯著作权(也称版权)。肖像权高于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