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一章 - 电视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发布时间:2020-02-01 13:05来源:未知

一、本篇复习建议

本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电视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需要着重理解;第二章对电视新闻进行了体裁划分并总结出特点,需要着重记忆;第三章讲述了电视新闻摄影的具体手法,着重实践演练。

二、本篇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 电视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第一节  电视新闻摄影的本体特性
电视新闻摄影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有目的、有选择地拍摄反映事态与人物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遵守真实性原则。
一、忠于生活的纪实性
遵循新闻规律,是对现实时空的真实记录,传递真实信息,不以摄像机的拍摄与否为转移,最终目的也是美——更美好的生活、更和谐的社会。
(艺术摄影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加工,构建的是艺术时空,一切围绕着摄像机展开,从美的标准出发,按照美的规律再造生活,最终也是达到美的效果。)
二、声画一体的真实性
控制论认为受众响应信号的程度取决于刺激强度。广播有声无画,报刊有画无声,电视声画一体,刺激性和真实感最强。
一、现场取材的线性和不可重复性
新闻摄影遵循客观现实的自然流程,不间断地获取现场的画面形象和声音。
(艺术摄影可以按场景分割,插入或重复拍摄分镜头)
虚拟体验性
间接参与(爆料)——直接参与(录制)——思想参与(从内容到形式吸引观众投入,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二、画面的思想倾向性
画面不仅展现了“一种具有形象价值的具体现实”,而且是“一种具有含义的感知现实”
首先,电视新闻摄影不是自然主义的客观记录,二是经过记者主观过滤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规律的创造性劳动。
(例:海湾战争伊拉克称“飞毛腿”命中目标,美国称被“爱国者”拦截,CNN拍军队营房)
其次,现场画面也是记者和编辑精心选择和组织的结果,不同景别、角度以及摄像机运动方式都有着特定的语言内涵,新闻摄影通过这些语言手段来表达思想倾向。
(例:中西方媒体拍摄天安门的差异,一个杂乱灰暗,一个光明开阔)
三、画面内涵的丰富性
一是电视画面镜头中的人物和现象都只是局部,这导致了它的不确定性和多释性。
二是每个画面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阵”,蕴含着许多显现的和深层的、既存的和偶发的信息。
(例:CNN播发的萨达姆身边一名慢半拍举拳宣誓“圣战”的军官,引人遐想)
四、画面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角度、方位、景别、光线、色调、切换、手法……
(“成功的电视画面不是眼睛前面的东西,而是眼睛后面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新闻摄影也是艺术创作”——如何理解?)
 
第二节  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追求
电视新闻摄影画面美的形态包括客观事实本身的美和记者运用电视特有的美学原则与规律采撷新闻形象画面的美。简言之就是“选题好+制作好”,是“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
一、挑战时空极限——第一现场
1、第一时间:“我在场”时间越靠近新闻事件的发生,信息量越大,信息质越高。
2、第一空间:“我尽可能在场”,现场+出镜记者 现场外围+解说/声音
二、 自然之美——关键的段落与过程
1、立体信息形态
完整段落是一个信息“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对于典型的段落的完整记录,包括铺垫、发展过程、高潮和余韵等几个关键部分(纵向)。二是它又包括现场的环境背景、人物活动、同期声、效果声等因素(横向)。(例:邓小平与十四大代表会面握手长镜头)
1、  偷拍的魅力
隐性采访是为了不破坏新闻事实的自然进程,摄像机伴随观众旁观新闻的发生与发展,其魅力就在于真实过程的自然展现。
2、  过程的时间要素
早开机、晚关机,高潮不能戛然而止 (例:民警排爆  春晚 水浒传英雄排座71/121回)
一、画面的个性与信息
物质生产追求标准化和规模批量化,精神产品追求个性化和独特化。类型性格导致“扁平人物”,个性性格才是“圆形人物”,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例:映秀镇指向14:28的大钟)
二、表意——会说话的摄像机
1、  摄像机的叙事:
大环境与小细节 (例:大山与小钢索)
“浓妆”与“淡抹”( 例:主要对象长时间、特写)
“显”与“隐”( 例:雨天、外国儿童游西湖)
2、  摄像机的论证
证实(自称感情好,拥抱镜头)
证伪(自称感情好,冷漠镜头)
3、  摄像机的抒情
细节元素:流泪的眼眶、粗糙的手
造型元素:红灯笼喜庆、黑白搭恐怖肃穆
抒情元素:风云雨雾
象征元素:岩石孤树 沙漠绿洲
镜头节奏:摇晃跟踪——紧张  慢速推拉——舒缓
4、  摄像机的评论
一是对国际社会大是大非问题的报道,巧妙利用摄像机作为评论角色,表面政治立场。
(例:1998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巴格达遭空袭纪实》,拍摄祷告,夹杂枪炮声)
二是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含蓄批判,它与记者的口头评论相得益彰。
(例:《罚要依法》交警恐吓记者“拍什么!砸你机器!”,镜头转向警车车牌)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