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设计 1
发布时间:2020-02-11 16:37来源:未知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设计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教学设计题为主以及论述题的题型都要加以练习。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途径等幼儿园课程设计各要素的基本涵义、基础知识和设计要求,知道课程设计的文本形态——课程计划的内容及制订步骤,学会制订课程计划。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理念的确立
一、幼儿园课程理念的含义
课程理念就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幼儿园课程理念就是在设计幼儿园课程时需要实施者付诸实践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信念。它往往反映出课程编制者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因此,不同的课程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思路。
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确立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二)构建以生活为基点的课程内容
(三)凸显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
(四)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和依据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三个来源
幼儿园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幼儿发展、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
(二)筛选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个依据
幼儿、社会、学科知识都是课程目标的来源,对每一来源的研究可能使我们获得一大批有关课程目标的信息,但要确定为幼儿园课程目标还需要经过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筛选。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也称纵向结构。幼儿园课程目标有多种层次,从上到下至少可分为四个层次
1.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
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保育教育目标,也就柑当于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总目标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形成了课程领域目标。这类目标一般比较宏观,表述相对抽象。
2.年龄阶段目标
这一层次的目标是小、中、大三个年龄班一年的目标,即中期目标或中观目标。这三个一年目标之间衔接性强,分阶段实现。
3.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的再细化,这个“单元”,既可是主题活动的“单元”,也可是时间“单元”。当它作为时间单元时,这层目标也就相当于“月计划”“周计划”的目标了。
4.教育活动目标
即某一教育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它比较具体、微观,直接指导和制约幼儿园具体的教育活动。例如中班社会教育活动“我的优点”的活动目标为:鼓励幼儿找出自己的优点;鼓励幼儿说出同伴的优点;使幼儿为自己的优点感到自豪。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
课程目标的“层次”是纵向探讨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目标的结构就是从横向对课程目标体系进行探讨。构建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常有两种框架结构。
一种是以内容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我国的幼儿园大都采用这种思路建构课程目标体系,如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分别确定每个领域的课程目标。
另一种是以身心发展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为框架,为建立教育目标体系提供了一个规范化、清晰化的标准。他们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分别是:(1)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2)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3)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每一领域又按其性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若干层次。
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和谐发展。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功能的载体——幼儿园课程应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从幼儿发展的全面性来讲,幼儿园课程应能促进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发展;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结构性来讲,幼儿园课程应能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连续性原则
幼儿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应体现连续性。第一,小、中、大班的目标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第二,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每层目标都是上一层目标的具体化,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符合总目标,通过各个活动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该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防止各层目标之间的脱节现象,确保总目标能够通过层层分解而得到落实。
(三)可行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本国、本地、本园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中长期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以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单元目标与具体活动目标一方面要依据上层目标,另一方面要依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遵循可行性原则制定的课程目标要发挥引导发展、促进发展的作用,不可树立髙不可攀的目标,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遵循可行性原则制定的课程目标应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幼儿经教师引导和个人努力而能达到的目标。
(四)时代性原则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社会性活动。不同时代的教育都必然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变化对教育的要求、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基于教育的时代性特点,我们在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就应该且必须考虑时代变迁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教育的要求,并在目标的确定中充分反映这一要求。
面对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我国在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也应充分考虑社会与时代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目标的表述中充分反映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类型
在课程计划中,教师表述的课程目标一般可以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操作的行为来表达的课程目标,用来表明学习课程之后儿童所发生的诸多行为变化,因而其特点就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
2.表现性目标
针对行为目标的局限性,美国课程理论的研究者艾斯纳(E.W.Eisner)提出“表现性目标”的概念。
表现性目标指明儿童将在其中工作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及将要完成的任务,但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使用表现性目标,教师期望的不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
表现性目标比较适合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使用。其一,表现性目标在一些欣赏活动、艺术创造活动或需要髙级认知参与的活动中体现得较多;其二,表现性目标比较适合表述中长期目标;其三,表现性目标可以表述情感态度类的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角度
课程目标最常用的表述角度有两种,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表述,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或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二是从幼儿的角度进行表述,指明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注意事项
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有不同的表述要求。目标的层次越高,表述越笼统,反之,目标的层次越低,表述越具体。总目标是无法表述得太具体的,只能原则性地指出目标涵盖的范围和方向,其余各层皆应是总目标的具体化。
对于单元目标来说,一般要求:(1)与上层目标的关系要密切。(2)目标的涵盖面要广,应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各领域的目标,也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3)单元目标虽要兼顾全面,但可有重点。(4)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要有交叉重复。对于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来说,一般要求:(1)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不必面面倶到。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教学设计题为主以及论述题的题型都要加以练习。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途径等幼儿园课程设计各要素的基本涵义、基础知识和设计要求,知道课程设计的文本形态——课程计划的内容及制订步骤,学会制订课程计划。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理念的确立
一、幼儿园课程理念的含义
课程理念就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幼儿园课程理念就是在设计幼儿园课程时需要实施者付诸实践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信念。它往往反映出课程编制者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因此,不同的课程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思路。
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确立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二)构建以生活为基点的课程内容
(三)凸显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
(四)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和依据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三个来源
幼儿园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幼儿发展、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
(二)筛选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个依据
幼儿、社会、学科知识都是课程目标的来源,对每一来源的研究可能使我们获得一大批有关课程目标的信息,但要确定为幼儿园课程目标还需要经过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筛选。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也称纵向结构。幼儿园课程目标有多种层次,从上到下至少可分为四个层次
1.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
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保育教育目标,也就柑当于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总目标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形成了课程领域目标。这类目标一般比较宏观,表述相对抽象。
2.年龄阶段目标
这一层次的目标是小、中、大三个年龄班一年的目标,即中期目标或中观目标。这三个一年目标之间衔接性强,分阶段实现。
3.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的再细化,这个“单元”,既可是主题活动的“单元”,也可是时间“单元”。当它作为时间单元时,这层目标也就相当于“月计划”“周计划”的目标了。
4.教育活动目标
即某一教育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它比较具体、微观,直接指导和制约幼儿园具体的教育活动。例如中班社会教育活动“我的优点”的活动目标为:鼓励幼儿找出自己的优点;鼓励幼儿说出同伴的优点;使幼儿为自己的优点感到自豪。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
课程目标的“层次”是纵向探讨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目标的结构就是从横向对课程目标体系进行探讨。构建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常有两种框架结构。
一种是以内容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我国的幼儿园大都采用这种思路建构课程目标体系,如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分别确定每个领域的课程目标。
另一种是以身心发展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为框架,为建立教育目标体系提供了一个规范化、清晰化的标准。他们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分别是:(1)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2)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3)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每一领域又按其性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若干层次。
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和谐发展。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功能的载体——幼儿园课程应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从幼儿发展的全面性来讲,幼儿园课程应能促进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发展;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结构性来讲,幼儿园课程应能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连续性原则
幼儿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应体现连续性。第一,小、中、大班的目标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第二,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每层目标都是上一层目标的具体化,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符合总目标,通过各个活动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该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防止各层目标之间的脱节现象,确保总目标能够通过层层分解而得到落实。
(三)可行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本国、本地、本园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中长期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以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单元目标与具体活动目标一方面要依据上层目标,另一方面要依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遵循可行性原则制定的课程目标要发挥引导发展、促进发展的作用,不可树立髙不可攀的目标,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遵循可行性原则制定的课程目标应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幼儿经教师引导和个人努力而能达到的目标。
(四)时代性原则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社会性活动。不同时代的教育都必然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变化对教育的要求、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基于教育的时代性特点,我们在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就应该且必须考虑时代变迁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教育的要求,并在目标的确定中充分反映这一要求。
面对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我国在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也应充分考虑社会与时代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目标的表述中充分反映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类型
在课程计划中,教师表述的课程目标一般可以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操作的行为来表达的课程目标,用来表明学习课程之后儿童所发生的诸多行为变化,因而其特点就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
2.表现性目标
针对行为目标的局限性,美国课程理论的研究者艾斯纳(E.W.Eisner)提出“表现性目标”的概念。
表现性目标指明儿童将在其中工作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及将要完成的任务,但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使用表现性目标,教师期望的不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
表现性目标比较适合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使用。其一,表现性目标在一些欣赏活动、艺术创造活动或需要髙级认知参与的活动中体现得较多;其二,表现性目标比较适合表述中长期目标;其三,表现性目标可以表述情感态度类的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角度
课程目标最常用的表述角度有两种,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表述,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或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二是从幼儿的角度进行表述,指明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注意事项
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有不同的表述要求。目标的层次越高,表述越笼统,反之,目标的层次越低,表述越具体。总目标是无法表述得太具体的,只能原则性地指出目标涵盖的范围和方向,其余各层皆应是总目标的具体化。
对于单元目标来说,一般要求:(1)与上层目标的关系要密切。(2)目标的涵盖面要广,应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各领域的目标,也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3)单元目标虽要兼顾全面,但可有重点。(4)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要有交叉重复。对于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来说,一般要求:(1)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不必面面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