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发布时间:2020-03-06 12:04来源:未知
第一讲
本部分复习建议
本部分内容包括上编第1章至第4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
一、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学校的萌芽。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序,原来是射箭比武的场所,夏朝在“国”设“序”为大、小学,可见夏朝的教育是以军事教育为重点的。校是在夏朝创立的另一类学校,一般认为,校设于“乡”里,主要承担着对乡民进行道德教化的任务。
学校发展到商代,除继承前代已有的庠、序外,又创立了“瞽宗”和“学”。瞽宗即为祭祀鬼神、行宗教之礼的场所,也是进行礼乐教育的学校。商朝的学校还有“学”,是进行一般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场所。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巅峰,学校也集前两代之大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
西周学校包括国学、乡学两类,大学、小学两级。天子设立的大学,以辟雍为中心,东南西北四面分别为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规模最大。诸侯设立的学校“頖(pan)宫”,规模不大,只有一学。乡学则根据地方行政区域大小,分别设置校、序、庠、塾。
二、“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
“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不分即官师合一,教师由在职官员或辞职官员兼任。教育机构与执行机构不分,即学校与官府合一。
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手里,教学所用之“书”、“器”则为官师所占有。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世卿世禄制度又是这种垄断得到世袭,使官师代代相传。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所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同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教学管理
奴隶制时期的教育教学管理,以西周最为完善。在“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在教学内容上,夏、商、西周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军事教育和宗教教育。
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西周时期,国家很重视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建立了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
视学包括两种:一种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另一种是督导性的视学。这种视学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
一、教育体制的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教育体制也随着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体制的变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一)官学的衰败
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执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器”也随之散落于诸侯和民间;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学校废弃。
(二)私学的兴起
就在西周官学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私人办学悄然兴起。孔子是大办私学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弟子达3000人之众。
私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私学得益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教育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的“官师”和受过“六艺”教育的贵族子弟等“文化人”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他们四处游说,寻求进身之阶和生存的空间。其中的一部分人,适应了社会对人的需要,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随着“官师”的流落,官府的“书”和“器”也流散到民间,这就为私学的教学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在社会激烈变革的过程中,各地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慧和才能的特殊作用,悟出了欲争天下着必先争人的道理。为了称霸争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或委以重任,或给以优厚的待遇让其充当智囊。诸侯用士养士,使士人受到举世青睐。于是社会上人人争相改行从学,使私学有了广泛生源,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都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创办学校,授徒讲学,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私学的兴起是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从政事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各家各派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为后世教育管理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儒家的教育管理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学派之一,孔子及其后继者,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大学》、《中庸》和《学记》等著作,对儒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儒家还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创办私学,成为当时最有成就者之一。
(一)教育管理思想
文教政策思想。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为了实现“德治”的政治思想,他首先强调统治者要身正,要以身作则。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民众道德自觉的重要作用。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不大,后天的差别是习染即教育的结果。他认为包括尧、舜、周公这样的圣人也都是学而知之者。总之,在孔子看来,有德行的人都是教育的结果,绝大多数人通过教育都可以成为有德行的人。
基于上述认识,孔子主张治理一个国家,要在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富裕起来的同时,重视发展教育。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除了考虑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以外,第一考虑的就应该是教育。
在如何教育的问题上,孔子尤其重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孔子主张,要通过教育,培养仁人、君子。所谓的“仁人”、“君子”,是对他人充满仁爱之心、具备做人的一切美德并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孔子不仅主张要通过教育培养修己安人的仁人、君子,而且也很重视通过教育启发老百姓的道德自觉,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孔子关于“德治”和“法治”利弊对比的论述,就比较鲜明地提出了这一思想。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在人性问题上持“行善论”,认为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教育的作用。
对孔、孟的思想,《大学》做了进一步的概括,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了实现大学教育的这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大学》提出的这三个目标、八个条目,鲜明地反映了儒家修己治人的思想。
《学记》作为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开宗明义地概括了儒家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精辟论断,而且以首尾呼应的方式,巧妙地提出了治国平天下要以“教育为本”的宝贵思想。
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基于对教育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和对人性的认识,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即所谓“有教无类”。
关于学制的构想。基于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儒家认为应该普遍设立学校。对此,《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构想了一个按家、党、术、国的行政建制设置学校的蓝图,并提出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
关于视学制度。《学记》认为视学对教育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以示国家尊师重教。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每隔一年要进行一次教育视察,以正确地引导学校的教育教学。
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要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是要举行隆重的典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尊师重教。上课前,要击鼓警示,以保证教学秩序。教师要备有戒尺一类的器具,以起威慑和训诫作用.
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接受能力等情况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管理思想。孔子主张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
(二)私学的管理
儒学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对投师门下者,不论贵贱、贫富,不论地域、族类,来者不拒,都给予同样的教育。
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在教学中删订了《诗》、《书》、《礼》、《乐》和《春秋》六书作为教材。孔子教学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身体力行,在教学中孔子尤其注重道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学生经常质疑问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研讨、切磋,并注意记录、整理研讨成果,使教学颇具学术水平。
儒家私学,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入门要缴纳束脩,以示尊师。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私学的管理承担一定的劳务,如服侍老师出行、饮食,掌管钱粮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三、墨家的教育管理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有许多独到的教育思想。墨子所办私学,弟子众多,教育教学管理独具特色。
(一)教学管理思想
文教政策思想。墨家认为,通过教育,培养“为义”的“兼士”或“贤士”,由他们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而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
关于教育内容。因为墨家所要培养的“兼士”,既要有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又要有履行墨家的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所以墨家不仅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使社会上的人都“各从事其所能”,铲除“不与其劳获其实”的不合理现象。
(二)私学的管理
培养目标。墨家私学以培养“兼士”为目标。墨家与儒家一样,以德才兼备为理想的人格标准,而且在重德的同时,更为注重培养人的实际才能。
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对象,所以说,墨家更为彻底的实行了“有教无类”。而且,墨家不赞成儒家来者不拒,被动等待上门求教,而且“强说人”,主动施教。儒家弟子入学要行束脩礼,墨家则要先服苦役,能经受住考验,坚守墨家“道义”,才能成为正式弟子。可见,墨子授徒仍沿用手工业技师收徒方法。
教学管理。墨家私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很有特点。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自立门派以后,他择善而用,以《诗》、《书》、《春秋》为其教学内容。同时,围绕培养“各从事其所能”的兼士的目标,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这些教育主要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在这种劳动教育中,墨家创造了许多科技成果,在几何学,光学,力学和机械制造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这是其他各家私学无法相比的。
组织管理制度。墨家私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纪律十分严明,特别类似一个信仰坚定、组织严明的宗教集团。
四、稷下学宫的管理
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学宫存在150年。期间,不断有众多游学之士慕名而来,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学术水平高、研究气氛浓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都独具特色。
教育体制。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
办学原则。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
学生管理。稷下学宫门户开放,学生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
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文教政策主要有:
(一)书同文
(二)行同伦
(三)设三老以掌教化
(四)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汉初统治者总结了秦朝速亡的教训,摒弃严刑酷法,奉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已基本恢复,统治者已有实力来整顿国政。同时,社会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危机,“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封建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寻求新的统治策略。于是,汉武帝诏令地方推举贤良,并亲自考试,要求被举荐者就治国之道提出周密的建议,此谓“策问”。被举者董仲舒连对三策,颇得汉武帝赏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就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
(一)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
1.设《五经》博士
2.建立博士弟子制
3.以儒术取士
4.视学制度
第二节 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
一、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
(一)官学与私学并举的学校系统
汉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官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是朝廷办的,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是地方政府办的学、校等。私学有程度较高的经馆和程度较低的书馆等。汉代这种官学和私学并举的学校系统,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格局。
1.汉代的官学
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宫邸学。也称四姓小侯学,创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即公年66年。这种学校是外戚把持特权、扩张势力的产物。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即公年178年。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二)汉代的教育行政管理
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太常在隋唐以前一直是太学的行政长官,太学博士的选任以及太学生的选送、考试、推荐任用等,都归太常管辖。此外,皇帝也经常亲往太学视学,或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察举等环节,对地方官学和私学行使行政管理权。
二、汉代的学校管理
(一)太学的管理
办学目标。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导向作用,是太学的办学目标。
教师的管理。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之首称祭酒,博士祭酒在教学和重大活动中担任主持,可以看做是后世大学校长的前身。
太学博士的选任,有皇帝直接征召、他官升迁、官员举荐和察举仕进等多种方式。
汉代对太学博士的条件很高。所以,当时的博士均为一世名儒。
太学博士的主要职责是各掌一经教授弟子。
太学博士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
学生的管理。太学的学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由太常选送的;二是由郡国县官送的;三是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太学的权利而入学者;四是察举明经科考下第者。
教学管理。汉代“独尊儒术”,所以儒家经典是太学惟一的教学内容。太学没有修业年限的规定,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考试的办法谓之策试,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
(二)地方官学的管理
汉代地方官学的一般情况是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地方学校的学生多为当地官吏的子弟。
地方学校的职能大致有两项:一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
第三节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
一、实行察举选士制度
(一)察举制的建立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二)察举制的实施
察举的科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
常科通常包括孝廉、秀才两科。
特科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科。
(三)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
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
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
二、规范经学的内容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以后,儒家经典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在太学的示范和察举制的指挥、调控之下,私学也主要教学儒经。一时间,说经、解经、注经者甚多,使经学发生诸多分歧,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这对统一思想极为不利。于是,汉代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以规范经学内容。
(一)统一的经学标准
(二)刊刻石经
(三)规定严守师法、家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发展
一、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西晋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个贵族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又设立国子学。
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是在北魏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北魏统治者又重视经学,不仅设立了国子学和太学,还普遍设置了州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
三、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单科性的“四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选士制度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
二、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
(二)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重振儒术
二、兼融佛道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的创立
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及其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科举制的实施
唐代科举依汉代察举制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
唐代科举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秀才科注重博学才高。唐以此科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取不过一二人,很难考取。
进士科在唐代各科中最受重视。
三、科举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调动了世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二)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
一、教育行政体制
(一)完备的学校系统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学校,有官学也有私学,有经学学校和专门学校之分,有小学、大学和专科性质学校之分等,学校的类型多种多样,学校系统相当完备。
(二)教育行政机构
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
二、官学的管理
(一)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
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中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簿等职,并对其职责做了明确划分,使中央官学的管理得到了加强。地方官学校内的事务则由博士和助教负责。
(二)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的教学计划服从于科举考试的要求。
(三)教师的管理
唐代对教师和教育行政官员与国家其他官员一样还实行定期考核。
(四)学生的管理
唐代,生徒入学要行束脩礼。
假期。假期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
待遇和奖惩制度。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括衣服、膳食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
学生守则。中央官学建立了初步的学生守则,每学众推一人为知学,协助监司管理生徒
。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