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 教师的劳动及其报
发布时间:2020-05-13 20:38来源:未知
第十五章 教师的劳动及其报酬
{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与其它行业的劳动相比,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即,教师劳动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长效性和迟效性。★
(一)教师劳动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
2、教师自身素质
3、教师所担负的教育任务
4、教师劳动的工作量
以上几方面就形成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教育是一种艺术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学过程中
3、还表现在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
(三)教师劳动的长效性和迟效性
教师劳动是见效缓慢而效用长久的劳动,具有长效性和迟效性的特点。
}
1.(单选题) 教师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 ( )。
A.独立性
B.自主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答案】D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
【知识点】教师劳动的特点
二、教师劳动的组织
(一)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意义★
1、实施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加强教师管理。
2、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3、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高教师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规定教师工作量的原则★
规定教师工作量应该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原则。
2、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原则。
3、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依据的原则。
教师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般正常的教学条件下,采用教师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完成某一教育或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
三、教师劳动效率
{
教师劳动的效率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
提高教师劳动效率的途径:★
1、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现代化设施装备学校。
2、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4、改善与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
2.(单选题)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劳动报酬
B.职业道德
C.教师水平
D.学生配合
【答案】C
【解析】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
【知识点】教师劳动效率。
第二节 教师劳动的报酬
一、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根据
确定教师劳动的报酬的理论根据,主要是根据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复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简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理论;根据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和价值规律来确定。
(一)确定教师工资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二)确定教师工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二、我国教师工资发展变化
(一)建国以来,教师工资制度的变迁
(二)新的教师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993年10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包括中小学在内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总体思路是:
第一,“制度脱钩”。
第二,“分类指导”。
第三,“区别对待”。
新的学校工资制度主要内容:
1、工资模式和工资构成。
2、职务(技术)等级工资。
3、津贴制度。
4、正常增资制度。
5、奖励制度。
6、对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鼓励政策。
7、工资管理体制。
新的教师工资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与机关工资制度脱钩,建立了独立的、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
2、突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激励机制。
3、工资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4、建立了定期升级、正常增资的机制。
5、建立了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性、保护性干预。
6、国家干预、宏观调控与地方和基层的微观分配自主权相结合。
(三)新的教师工资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工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2、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3、教师工资中,学校自筹部分占有很大比重;
4、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的思考★
(一)教师工资必须由财政拨款来保证。
(二)确定教师工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三)确定教师工资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四)必须保证教师实际工资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教师流动
一、师资结构分析★
师资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师资结构经常会出现失衡现象,其原因是教师结构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不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
(一)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即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二)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失衡,不合格教师所占比重较大
(三)教师队伍中的年龄结构失衡
(四)教师的地区分布结构失衡
(五)教师与学生比例结构失衡
二、师资优化组合
师资优化组合就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的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因此,实现教师优化组合,关键在于确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建立新的教师管理制度。建议:
1、建立健全的社会竞争机制。
2、建立健全的社会激励机制。
3、逐步建立起教师劳动力市场。
三、教师合理流动
教师流动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合格劳动者选择了教师职业或在职教师放弃这一职业,即合格的劳动者进入或退出教师劳动力领域;
另一方面,是在职教师由现任职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任职,即劳动者在教师劳动力领域内的流动。教师流动问题是教育领域内的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教师劳动力的流动分为良性流动和非良性流动。
(一)师资配置的基本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资配置的基本方式是市场。
(二)市场主体
劳动力属于教师个人所有的性质具体表现有:★
1、劳动者个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力还存在着质的差别。
2、科学技术进步要求劳动者受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
3、教师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其劳动还具有个人谋生手段的性质,因此,还不能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由于教师劳动力属于个人所有,教师有权决定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向谁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所以,教师就成为劳动力市场上教师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三)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是指各种资源通过市场调节或以市场调节为媒介实现组合和再组合的配置方式。教师劳动力配置方式是市场配置,其配置方式表现为;
(1)市场经济以横向为主,一切通过市场,供求双方直接见面,在竞争中实现教师劳动力要素的组合和再组合。
(2)市场经济是在动态中配置资源的,要在不断运动中对教师劳动力进行组合和再组合。
(3)教育事业发展以学校为主体,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配置教师劳动力不是一次完成,需不断协调,并在师资需求变化和发展失调后及时补救。
实现市场配置方式关键是教师劳动力必须自由流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教师劳动力流动是必然的。
其一,师资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决定的。
其二,社会化大生产是市场调节机制独立化,配置功能扩展的基础。
其三,师资流动是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本章复习建议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和工作效率;认识教师劳动应得到的报酬;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促进教师流动,优化师资配置。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 教师劳动特点及效率{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与其它行业的劳动相比,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即,教师劳动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长效性和迟效性。★
(一)教师劳动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
2、教师自身素质
3、教师所担负的教育任务
4、教师劳动的工作量
以上几方面就形成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教育是一种艺术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学过程中
3、还表现在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
(三)教师劳动的长效性和迟效性
教师劳动是见效缓慢而效用长久的劳动,具有长效性和迟效性的特点。
}
1.(单选题) 教师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 ( )。
A.独立性
B.自主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答案】D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
【知识点】教师劳动的特点
二、教师劳动的组织
(一)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意义★
1、实施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加强教师管理。
2、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3、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高教师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规定教师工作量的原则★
规定教师工作量应该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原则。
2、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原则。
3、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依据的原则。
教师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般正常的教学条件下,采用教师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完成某一教育或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
三、教师劳动效率
{
教师劳动的效率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
提高教师劳动效率的途径:★
1、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现代化设施装备学校。
2、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4、改善与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
2.(单选题)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劳动报酬
B.职业道德
C.教师水平
D.学生配合
【答案】C
【解析】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
【知识点】教师劳动效率。
第二节 教师劳动的报酬
一、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根据
确定教师劳动的报酬的理论根据,主要是根据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复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简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理论;根据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和价值规律来确定。
(一)确定教师工资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二)确定教师工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二、我国教师工资发展变化
(一)建国以来,教师工资制度的变迁
(二)新的教师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993年10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包括中小学在内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总体思路是:
第一,“制度脱钩”。
第二,“分类指导”。
第三,“区别对待”。
新的学校工资制度主要内容:
1、工资模式和工资构成。
2、职务(技术)等级工资。
3、津贴制度。
4、正常增资制度。
5、奖励制度。
6、对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鼓励政策。
7、工资管理体制。
新的教师工资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与机关工资制度脱钩,建立了独立的、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
2、突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激励机制。
3、工资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4、建立了定期升级、正常增资的机制。
5、建立了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性、保护性干预。
6、国家干预、宏观调控与地方和基层的微观分配自主权相结合。
(三)新的教师工资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工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2、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3、教师工资中,学校自筹部分占有很大比重;
4、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的思考★
(一)教师工资必须由财政拨款来保证。
(二)确定教师工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三)确定教师工资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四)必须保证教师实际工资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教师流动
一、师资结构分析★
师资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师资结构经常会出现失衡现象,其原因是教师结构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不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
(一)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即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二)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失衡,不合格教师所占比重较大
(三)教师队伍中的年龄结构失衡
(四)教师的地区分布结构失衡
(五)教师与学生比例结构失衡
二、师资优化组合
师资优化组合就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的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因此,实现教师优化组合,关键在于确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建立新的教师管理制度。建议:
1、建立健全的社会竞争机制。
2、建立健全的社会激励机制。
3、逐步建立起教师劳动力市场。
三、教师合理流动
教师流动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合格劳动者选择了教师职业或在职教师放弃这一职业,即合格的劳动者进入或退出教师劳动力领域;
另一方面,是在职教师由现任职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任职,即劳动者在教师劳动力领域内的流动。教师流动问题是教育领域内的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教师劳动力的流动分为良性流动和非良性流动。
(一)师资配置的基本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资配置的基本方式是市场。
(二)市场主体
劳动力属于教师个人所有的性质具体表现有:★
1、劳动者个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力还存在着质的差别。
2、科学技术进步要求劳动者受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
3、教师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其劳动还具有个人谋生手段的性质,因此,还不能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由于教师劳动力属于个人所有,教师有权决定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向谁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所以,教师就成为劳动力市场上教师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三)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是指各种资源通过市场调节或以市场调节为媒介实现组合和再组合的配置方式。教师劳动力配置方式是市场配置,其配置方式表现为;
(1)市场经济以横向为主,一切通过市场,供求双方直接见面,在竞争中实现教师劳动力要素的组合和再组合。
(2)市场经济是在动态中配置资源的,要在不断运动中对教师劳动力进行组合和再组合。
(3)教育事业发展以学校为主体,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配置教师劳动力不是一次完成,需不断协调,并在师资需求变化和发展失调后及时补救。
实现市场配置方式关键是教师劳动力必须自由流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教师劳动力流动是必然的。
其一,师资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决定的。
其二,社会化大生产是市场调节机制独立化,配置功能扩展的基础。
其三,师资流动是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