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二学位 >

第二章 -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发布时间:2020-06-29 11:56来源:未知

第二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研究新闻作品,对研究者而言,有一个心理过程,心理过程的科学正确决定研究者对作品评析时思维的正确。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思维时做到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第一节  感性与理性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种思维活动,其认识过程包括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两个认识阶段。
(一)感性认识阶段★
1. 所谓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对形式与内容的直接印象阶段。
  对于新闻作品,研究者的感性体验首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醒目的标题
(2)新颖的角度
(3)紧凑的结构
(4)简洁的语言
这些感性的认识,在对新闻作品研究或者评析的时候,都是对其形式进行评析时不能忽略的部分。换句话可以说,对新闻作品的形式评析,主要也就是从几点感性阶段的认识着手,对其内容的评析,主要从理性阶段的认识着手。
 
感性认识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
2.可以透过形式,感受核心,由表及里。
3.是认识的起步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无法进入认识之门。
 
(二)理性认识阶段
1.所谓理性认识,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阶段。也就是对新闻的主题,新闻价值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是感性认识的升华阶段。
 如何认识新闻作品研究的理性阶段:
(1)从规律上而言,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具有肤浅性、片面性、局限性,甚至是不准确的。理性认识才能全面认识新闻作品的是非、深浅、真伪等。
  (2)如果说感性认识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简单结论,例如是什么新闻,标题、结构怎么样?理性认识就是回答“为什么”了,例如,为什么这个新闻作品是假新闻?为什么是好新闻?为什么说该新闻具有时宜性?等等,都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回答。
  (3)理性认识主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透过表面现象对本质的理解;二是对作品事件背景和时代的理解;三是还要理解作者本身。
(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研究问题时,感性与理性要统一,这个常识都知道,已经不用多说。但如何把两者之间统一用到对新闻作品的研究上,其实也不难,就是分析时,对新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进行分析,内容上各方面的分析主要是理性认识,形式上各方面的分析主要是感性认识,这样两者结合,一篇报道也就能分析全面了。
 
第二节 个性与共性
 
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考虑到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要从共性上来评析研究;也要探析新闻作品的个性,品评出具体新闻作品独有的个性特征。
(一)新闻作品的个性。★
1.个性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又鲜明的特征。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
   新闻作品的个性体现在:
 (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具体而言:
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这一特征,可以以不同时代所推崇的新闻作品来很好地证明,例如,延安困难时期,需要积极生产自救的典型,于是出现了南泥湾典型,出现了张思德典型;抗美援朝时期需要战斗英雄典型,需要国际主义典型,于是出现了罗盛教、邱少云典型;社会主义刚开始基础工业建设时,需要工人阶级典型,于是出现了王进喜典型;后来在知青回城、青年人迷茫的时代,于是出现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典型;改革开放,社会逐渐繁荣,一些官员开始迷醉灯红酒绿时,出现了孔繁森典型;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时候,于是出现了郑培民典型,等等。
2.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优秀的新闻作品既能反映出问题与矛盾的普遍性,又能体现出作品的特殊性。如《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就既反映了整个中国的医院普遍小病也开大处方的现象,又通过这个看个咳嗽就花1065元的特殊性个案,十分具有代表性地反映这个普遍性的大问题,小小咳嗽就花一千多元,十分具有特殊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对于写作形式、角度、甚至标题的拟定具有新颖性的作品,要善于发现。例如《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这是表现角度的求新,例如《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是写作形式的新,记者从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写这场追悼会,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千篇一律的写法。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内容与形式,最后都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优秀的新闻作品,在遇到合适的新闻素材时,语言上要有特色。例如《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语言,就舒缓有力又意味深长,用一种春秋笔法的语言,讽喻了殖民者从哪里嚣张而来,又灰溜溜滚回哪里的必然命运。
新闻作品的语言个性,可以从大气从容、简洁生动、幽默晓畅,或雅致,或乡土,等等,这些方面来评析其语言个性。
(二)共性
什么能成为新闻,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这就是共性的第一层次,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又能成为好新闻作品,也会有一定的评判标准,这也共性的第二层次,从这种角度来理解新闻作品的共性,就很好理解了。
具体而言:
   1. 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与规律中,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针对性、指导性。
   2,再有的共性就是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宜性等。
(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研究新闻作品也需要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对于同一篇新闻作品要两方面兼顾,既要根据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来研究之,又要找出其独有的个性研究之。
 
第三节  主观性与客观性
 
    这里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新闻作品的研究者是主观的,评价标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客观性是指新闻作品是客观的,评价标准在总体上也是客观的。在新闻作品的研究中,两者之间需要很好的统一。
(一)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的分析、判断、联想、必须以新闻作品为基础,不能离开作品,信口开河。
  1.不能脱离新闻作品本身,而过于发散。
  2.要遵循新闻作品好坏的基本规律,以此为依据来研究。
  3.要联系时代环境来研究。
(二)主观性★
什么能成为新闻,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这就是共性的第一层次,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又能成为好新闻作品,也会有一定的评判标准,这也共性的第二层次,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新闻作品的共性,就很好理解了。
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新闻作品研究时的主观性就是研究者在研究时所体现的个人的意识与精神。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精神、自我意识必然会参与到作品的研究中,他的学识、性格、志趣,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一类事情的前理解,都会参与到里面,这就注定新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一个人的才胆学识不同,社会经历,个人性格情趣不同,即使按一定的标准,来评价同一篇新闻作品,其结果还是有差异的,所以说新闻作品研究,具有主观性。
对于主观性,要客观对待,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来看待。我们要坚持客观性,也要能动地发挥主观性,看出别人没有发现或者不认可的新闻精品,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坚决甑别掉那些不是新闻精品的作品。
(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新闻作品研究中,主观与客观要统一,这是必然的,但如何做到统一?
具体而言,要做到主客观统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3.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第四节 运用多种思维形式
 
研究新闻作品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为此,应该掌握以下几种思维方式。
这一节里,主要掌握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立体性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等。★
(一)创造性思维。
内涵: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求新,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可以对新闻作品做到独到的见解。
具体运用例子:《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会议新闻,追悼会新闻,一直以来就是死板的生平简介+崇高的定性+到场的领导。此文在写法上就很有创造性思维,用散文的笔法,十分灵活的在回忆中展现了金山同志的一生,语言灵活有深情,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感染力。这样的好作品,如果记者没有创造性思维,写不出这种有创造性的消息,如果新闻作品研究者没有很好的创造性思维,很可能会认为这篇报道写作上是外行,而不给予肯定。
(二)立体思维
内涵:立体思维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立体思维也叫空间思维或全方位思维。这体现在研究新闻作品上,要对新闻作品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
具体运用例子:1996年中国新闻奖作品,《让世界走向和平》是写中国为何发展核武器的通讯,对该篇通讯的评析文章《现实·历史·未来》运用了立体思维:立足现实,追寻历史风云,着眼人类未来……。
(三)宏观思维
内涵: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宏观上把握主题,升华思想,开掘深度,从微观上发现典型,“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也可以说是“宏观选题,微观选材”。
具体运用例子:例如对1994年新闻作品《菜价追踪》的评析《宏观于微观的统一》,研究者指出,记者既抓住了宏观性的问题,就是当时我国的菜价居高不下,节节升高的现状,这是宏观情况,记者又能从微观上对这个热点、难点进行具体的微观考察,得出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四)求异思维
     内涵: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
 具体运用例子:如《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这是一篇经验性消息,经验性消息一般是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的,但本消息没有写南京绿化建设上的成就,却谈三点缺点,就是典型的求异思维,这种求异思维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也能出新闻精品,如果记者只是写南京市绿化建设方面的成就与经验,肯定不会成为一篇新闻精品。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