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0-06-29 11:58来源:未知
第三章 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本课程名为《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那么,本课程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学会如何来研究新闻作品,这就涉及到要学会新闻作品的评析方法,拿到新闻作品,马上就能知道该从哪些方面评析,又如何评析,这就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研究分析新闻作品,这章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章节。。
建议学员注意四个要点:一、评析新闻作品,要对其对舆论导向和时代精神进行把握;二、要分析新闻作品的特点及弄清楚为何要联系其时代背景来分析;三、怎样在分析中把新闻作品当成一个整体来考察?四、要注意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来评析,这一点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节 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
分析新闻作品研究,必然少不了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分析这一重要环节。
(一)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新闻主题又是分析新闻内容的核心,是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因此,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要重点笔墨分析其新闻主题的优劣。
1.分析新闻主题。
(1)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与深刻。
这里的舆论导向要是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意义也要是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并且具有深刻性。例如《长江上游仍在砍树》,这则消息写于1998年8月,该年夏天,长江百年不遇的大水,而长江上游仍在滥砍滥伐,因此,就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再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新闻述评,写于1979年,刚改革开放时期,生产队刚有点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的自主权,就遭到一些保守者的非议。而这些又是与三中全会精神相违背的,因此,记者及时发现苗头性的问题,写出了这篇新闻述评,对推进三中全会精神就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2)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梁衡说过:“新闻如饭,文学如酒,饭在吃,酒在品”,从此,也可以看出新闻作品讲究简洁明快,要求主题鲜明而集中,不能像小说散文那样发散。如:
《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今天上午9时30分,墨索里尼的尸体躺在一堆尸体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都想最后看一眼这个曾经在该城担任一家社会主义报纸编辑的人,人们推来挤去,又吵又嚷。游击队员试图把人流挡回去,但毫无用处,他们朝天连鸣数枪以示警告,人们也不后退半步。(人们对魔头毙命的快意。体现了对其否定的主题)
死后的墨索里尼模样儿有些变了,但是人们仍能认出他来——他那刮得精光的脑袋和粗脖子就是确定无疑的标记。他的身材看来很小,似乎有点儿萎缩了——不过,他向来不是高个子。他的脑袋至少挨了一枪,子弹穿过脑部,从右耳后三英寸处钻出来。靠近他前额的地方有一个小洞,看来也是子弹打穿的。(对魔头尸体丑态的描写,表示了对其否定的主题。)
至少有两个小伙子从人群中挤了进来,用脚踢墨索里尼的脑袋,似乎嫌他死得不扎实,丢丑还不够。其中一个小伙子踢了几脚就算了,而另一个则死劲踢墨索里尼的下巴,结果使墨索里尼生前趾高气扬的脸完全扭曲了,变得奇丑无比。(对魔头丑陋尸体的仇视态度,表示了对其否定的主题。)
墨索里尼身穿民团制服——灰棕色上衣,灰裤子,从裤腰到裤脚镶着红黑色两条条纹。他足蹬肮脏不堪的黑色皮靴,左脚的靴子脱出一半,看起来,腿像断了似的。他的小眼睛睁着。这个人生前拍正式照片时,爱把下巴挺出去。这一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人用步枪枪托顶着他的下巴,把那张黄脸翻转过来,对这太阳,好让在场的仅有的两名盟军摄影师拍照片。(对魔头尸体丑态进一步描述,表示了对其否定的主题。)
枪托撤出来后,墨索里尼的面部颓然左歪,我赶紧把他的尸体向左搬了一下,使他的脸继续正对阳光。我们几个记者被一群热心的米兰人推到正中间,这些米兰人从未见过美国人。我们所见到的,是我们一生中所见过的最令人厌憎的场面之一,然而,正是因为亲眼见到了,我们的报道才最有权威性。墨索里尼的脑袋倚在他的情妇克拉拉•贝塔西的胸膛上,正式依仗墨索里尼的权势,她才得以在电影界平步青云。贝塔西的年纪比墨索里尼的女儿还轻,她同墨索里尼一道,在科莫湖边的科莫村外被枪决。现在,她躺在地上,身穿皱巴巴的短外套,黑头发卷去着:即使死了,看上去也是那样年轻。(对魔头尸体丑态与情妇的尸体与背景材料的展示,表示了对其否定的主题。)
有人数了一下,说共有18具尸体……(补充事实,,用“尸体”表示否定,也围绕了否定的主题)
(3)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新闻主题就是传播者希望借助新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一定观点或者倾向,如果反映这一主题所选择的角度好的话,既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又能通过巧妙的角度来深刻形象地反映出新闻主题。
《上海严寒》此文报道1957年初春,上海遇到80年来罕见的低温严寒,同样是严寒,作为宣传工具的我国新闻媒体,那么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就会对比新旧社会,通过面对同样严寒的天气,对比新旧社会,其带来的后果,就可以衬托出新社会的美好,旧社会的悲惨,同时,10年又是一个很好的比较年段,通过上海严寒这一角度,来说明新中国的优越,角度就很好,能以小见大地突出新闻的主题价值。
再如:
莫斯科出现手纸荒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月31日电 莫斯科居民又碰到新的一种短缺:没有一出地方可以找到厕纸。
一名恼怒的莫斯科人星期二说:“我们就是到处找不到。店主只说出现短缺。”
存在厕纸的寥寥可数商店,挤满人群。
有人说:“友人暂时裁用纸台布或纸尿片充厕纸,但这些东西同时也用完了。”
一年多来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裁用苏联《真理报》。
前苏联的首都竟然连擦屁股的手纸都短缺,受众就可真切地知道前苏联日常用品的奇缺。通过手纸短缺,来反映前苏联经济的畸形,其角度就十分巧妙。
(4)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
这一点很好理解,这可以从前面举出的几个新闻作品体会到这一点。如《莫斯科出现手纸荒》本身就寓意深刻,结果说的“一年多来,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真理报》擦屁股,更是有黑色幽默的寓意”。如《长江上游仍在砍树》发表于1998年百年一遇 的长江洪水,寓意不言自明。
新闻是通过事实说话的,新闻主题也不是靠记者自己发议论,主要靠其所选择的新闻事实,以及这些新闻事实的组合来把新闻主题寓于作品之中。
(二)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新闻报道具有多种体裁,不同的新闻体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其表现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新闻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新闻作品形式时,要先准确认清其属于哪一种新闻体裁,要根据不同的新闻文体作具体分析,才能作出中肯的评价。
1.新闻报道有多种形式,仅从体裁而言,如消息、新闻述评、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等,学习本课程,要对课本后面的66篇作品各自的体裁都要熟悉,对于一些名篇还要知道其作者。
对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三个个方面来评析:新闻作品结构的分析,新闻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新闻语言的分析。具体而言:
(1)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新闻作品更讲究简洁,更要重视结构安排,它没有废话,不需要意识流的发挥,每一段都有其必不可少的用途。在研究评析时,重在分析其结构是如何既反映突出新闻主题,又符合新闻特点的。如: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
长江上游地区大片森林仍在遭受数千把斧头和电锯的砍伐。记者近日随世界银行组织的14名生态、环保和人类学专家考察雅砻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见到江面漂浮着上游漂运下来的上万根三四米长、脸盆粗的木头,小舟左冲右突一个多小时后才驶离码头。行出不到1000米,数万根粗木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几百米的江面。(现实事实)
攀枝花市一位林业干部告诉记者,这仅是雅砻江沿岸近期所砍伐树木的很少一部分。由于二滩水电站关闸蓄水拦住了漂木的去路,大量木头在上面几个水电站捞上岸云走了,飘下来的只是“漏网之鱼”。他说,仅沿江国有森林工业企业今年就至少砍伐了30万立方米的木材,相当于砍光了5万亩原始森林,而流域各县乡企业的砍伐量更大。(林业干部,佐证有说服力)
世行专家组成员、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世俊说,四川宜宾市以上的长江三大支流中,金沙江、大渡河两岸的森林早已所剩无几。雅砻江主要流经人烟稀少、交通比赛的横断山脉,但现在,这条江两岸的森林资源也遭受了十分严重的破坏。(林业专家,佐证有说服力)
全长1517公里的雅砻江主要流经四川省干玫、凉山、攀枝花等地方州。因为水深谷深,沿江所伐树木主要以顺江漂流的形式运往下游,然后再装上火车经成昆铁路运出。(进一步陈述严重事实)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看到,雅砻江下游两岸目前仅有些残次林木,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老乡说:“每一场暴雨都造成洪水和滑坡、塌方。以前江水一年四季豆时请的,现在变成‘黄河’了。”(导致结果)
这篇消息的结构就直接紧凑严密,导语点出事实,主体第一自然段用林业干部的话,第二自然段用林业专家的话,两者结合,说出的事实就有说服力,最后,两段,一段进一步点出事实,最后结尾指出严重后果,逻辑十分严密。
(2)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有多种多样,不同的新闻体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和方法。
消息不需要抒情,不需要过多的描写、议论、说明。如果是消息,就不需要在这些上面费笔墨,如果研究新闻特点,就知道要根据其体裁的特点,对应地研究,如研究通讯,又要分析是什么类型的通讯,是人物通讯,还是经验通讯,再根据不同,分析其表现形式的优劣。
人物通讯的描写、抒情就很强烈。例如,《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的开头,其排比手法的抒情十分浓烈: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两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3)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语言是组成新闻作品的必须材料,新闻作品的语言,不同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梁衡说:“新闻如饭,文学如酒,饭在吃,酒在品”,消息、深度报道等体裁的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简练、明白。通讯的语言则要求有文学手法的运用。因此,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对语言的研究中药具体体裁与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如《衙内怎成恶霸“老大”——炮轰“水东江”案内幕追踪》这篇反映恶霸横行乡里的报道中,就可以看出概括性的陈述与细节性的描写在效果上的显然差异:
“在耒阳这个小天地,李志文是一个失去制约、无法无天的特殊警察,谁也惹不起,碰不得,动不得。骄横霸道,作恶多端,最终使他跌入了犯罪深渊。”衡阳市公安局纪检委在一份材料中这样写道。
这样的定性往往空洞而抽象,那么,如何反映这个人物的这种本质,那么,典型的细节描写,就是有力的反映手段。
▲有一次,李志文赌钱输了,喝令父亲拿钱来。李万盛断然拒绝。李志文当即掏出手枪来,“啪”地打开保险,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威胁说:你他妈的不拿钱来,我就让你断子绝孙!李万盛乖乖就范。
▲1997年9月20日,李志文因违章停车与正在指挥交通的保安员王长明发生口角,李指使一伙人将王殴打一顿后,持枪威胁说:“我用枪崩死你!”
第二节 对新闻作品的综合分析
所谓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指的是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分析,也是常用的分析方法,这样,可以使我们从不同新闻作品的比较、分析、研究中认识它们的各自特点和异同,从而博采众长,更好地掌握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律,提高新闻作品的评析能力和新闻报道水平。
(一)对新闻作品综合分析的具体方法:★
1.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比如把几家报纸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消息放一起比较、分析,从中评析哪家报纸的消息写得好。
例如,在报道湖北省大冶县发现古矿冶遗址后,有几家媒体对之进行报道,一家媒体把重点放在主管市领导讲话上,湖北日报把重点放在古矿冶遗址的具体概貌上,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则把重点放在古人高明的冶炼技术和其为何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上。这一比较,就知道光明日报的消息写得好,抓住了最重要的新闻点。
2.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比如,把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消息和通讯等不同体裁放在一起比较,从中分析哪种报道体裁的报道效果好。
3.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比如对一个时期内某一类专业报道,如经济报道、体育报道等,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专业报道该如何报道,如组织选题,如何分类别,如何各种体裁搭配等。掌握专业报道的规律和特点,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现在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网络传播业十分发达,当一件大的新闻事件发生后,报纸以及网站都会做专题报道,这个时候,作为研究者,这就给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对象,可以就一家报纸看其在一段时间内对该事件是如何策划报道的,也可以就几家报纸一起比较,同样的比较方法也可以用于网站,看其是如何设置报道板块,又是如何写作的。
4.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比如,对某一位有显著成就的记者的某一段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或者对其所有的作品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对过去的党报记者在某一时期的作品进行整体分析,还可以就党报记者的作品对比《南方周末》这类报纸的记者的作品与特点,进行分析。
(二)具体作品综合分析
《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
在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深圳特区报》2002年9月4日的《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荣获消息消息二等奖。这篇批评性报道在选材上可以说是剑走偏锋的佳作。
一、选题好,抓住了有蔓延之势的苗头事物
在我国,批评性报道主要集中在基层行政作风、贪污腐败、行业缺乏职业道德等方面,被批判的对象常见的是行政单位、企业、官员、作坊主……,而很少见到对专家学者参与腐败的批判。因而,《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这篇批评性报道在批评对象上让读者耳目一新,记者在报道中没有把涉案的两公司玩猫腻串通投标作为报道的重点,而是把10名参与腐败的“瞎眼”专家作为报道的重点,这就抓住了别人没有抓住的新闻。这一选题不仅新颖,而且新颖背后蕴含巨大的新闻价值。
二、新闻反映的问题重大,具有指导性警示性
工程招投标市场是当时深圳下大力气管理的三大有形市场之一。招投标市场涉及的工程繁多金额巨大,管理好这个市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正是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其中暗箱操作的手段花样百出。
能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在选题上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这则消息在主题上很重大,反映的是一个新的形势下的普遍问题,这篇新闻监督力度相对较大,应该直接把涉及的专家名字点出来,但直接点出了违规的公司,在中国这个特殊环境下,已经属于不容易。这是2002年在深圳比较有影响的新闻事件,也是深圳工程招标以来首次查处的违规行为,而且处罚很重,把专家清理出局,这一做法在全国也具有前行意识。所以,这则新闻反映的问题很重大,对招标中的不良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也对其余地方在处理这种行为上,提供了指导办法。
三,标题形象夺目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题好一半文。10名点出具体人数,干净利索,“瞎眼”形象贴切,拿了好处就睁只眼闭只眼的专家很形象地刻画出来。新闻的标题非常重要,一篇报道在标题上非常重要,标题首先要吸引人。这个吸引人不是靠低俗,要有内容,要贴切,这样的结合的吸引人的标题,往往是上乘之作,读者以看标题,马上就会拍案叫绝,同时又起到鞭策讽刺作用。
本课程名为《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那么,本课程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学会如何来研究新闻作品,这就涉及到要学会新闻作品的评析方法,拿到新闻作品,马上就能知道该从哪些方面评析,又如何评析,这就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研究分析新闻作品,这章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章节。。
建议学员注意四个要点:一、评析新闻作品,要对其对舆论导向和时代精神进行把握;二、要分析新闻作品的特点及弄清楚为何要联系其时代背景来分析;三、怎样在分析中把新闻作品当成一个整体来考察?四、要注意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来评析,这一点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节 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
分析新闻作品研究,必然少不了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分析这一重要环节。
(一)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新闻主题又是分析新闻内容的核心,是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因此,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要重点笔墨分析其新闻主题的优劣。
1.分析新闻主题。
(1)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与深刻。
这里的舆论导向要是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意义也要是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并且具有深刻性。例如《长江上游仍在砍树》,这则消息写于1998年8月,该年夏天,长江百年不遇的大水,而长江上游仍在滥砍滥伐,因此,就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再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新闻述评,写于1979年,刚改革开放时期,生产队刚有点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的自主权,就遭到一些保守者的非议。而这些又是与三中全会精神相违背的,因此,记者及时发现苗头性的问题,写出了这篇新闻述评,对推进三中全会精神就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2)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梁衡说过:“新闻如饭,文学如酒,饭在吃,酒在品”,从此,也可以看出新闻作品讲究简洁明快,要求主题鲜明而集中,不能像小说散文那样发散。如:
《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今天上午9时30分,墨索里尼的尸体躺在一堆尸体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都想最后看一眼这个曾经在该城担任一家社会主义报纸编辑的人,人们推来挤去,又吵又嚷。游击队员试图把人流挡回去,但毫无用处,他们朝天连鸣数枪以示警告,人们也不后退半步。(人们对魔头毙命的快意。体现了对其否定的主题)
死后的墨索里尼模样儿有些变了,但是人们仍能认出他来——他那刮得精光的脑袋和粗脖子就是确定无疑的标记。他的身材看来很小,似乎有点儿萎缩了——不过,他向来不是高个子。他的脑袋至少挨了一枪,子弹穿过脑部,从右耳后三英寸处钻出来。靠近他前额的地方有一个小洞,看来也是子弹打穿的。(对魔头尸体丑态的描写,表示了对其否定的主题。)
至少有两个小伙子从人群中挤了进来,用脚踢墨索里尼的脑袋,似乎嫌他死得不扎实,丢丑还不够。其中一个小伙子踢了几脚就算了,而另一个则死劲踢墨索里尼的下巴,结果使墨索里尼生前趾高气扬的脸完全扭曲了,变得奇丑无比。(对魔头丑陋尸体的仇视态度,表示了对其否定的主题。)
墨索里尼身穿民团制服——灰棕色上衣,灰裤子,从裤腰到裤脚镶着红黑色两条条纹。他足蹬肮脏不堪的黑色皮靴,左脚的靴子脱出一半,看起来,腿像断了似的。他的小眼睛睁着。这个人生前拍正式照片时,爱把下巴挺出去。这一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人用步枪枪托顶着他的下巴,把那张黄脸翻转过来,对这太阳,好让在场的仅有的两名盟军摄影师拍照片。(对魔头尸体丑态进一步描述,表示了对其否定的主题。)
枪托撤出来后,墨索里尼的面部颓然左歪,我赶紧把他的尸体向左搬了一下,使他的脸继续正对阳光。我们几个记者被一群热心的米兰人推到正中间,这些米兰人从未见过美国人。我们所见到的,是我们一生中所见过的最令人厌憎的场面之一,然而,正是因为亲眼见到了,我们的报道才最有权威性。墨索里尼的脑袋倚在他的情妇克拉拉•贝塔西的胸膛上,正式依仗墨索里尼的权势,她才得以在电影界平步青云。贝塔西的年纪比墨索里尼的女儿还轻,她同墨索里尼一道,在科莫湖边的科莫村外被枪决。现在,她躺在地上,身穿皱巴巴的短外套,黑头发卷去着:即使死了,看上去也是那样年轻。(对魔头尸体丑态与情妇的尸体与背景材料的展示,表示了对其否定的主题。)
有人数了一下,说共有18具尸体……(补充事实,,用“尸体”表示否定,也围绕了否定的主题)
(3)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新闻主题就是传播者希望借助新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一定观点或者倾向,如果反映这一主题所选择的角度好的话,既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又能通过巧妙的角度来深刻形象地反映出新闻主题。
《上海严寒》此文报道1957年初春,上海遇到80年来罕见的低温严寒,同样是严寒,作为宣传工具的我国新闻媒体,那么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就会对比新旧社会,通过面对同样严寒的天气,对比新旧社会,其带来的后果,就可以衬托出新社会的美好,旧社会的悲惨,同时,10年又是一个很好的比较年段,通过上海严寒这一角度,来说明新中国的优越,角度就很好,能以小见大地突出新闻的主题价值。
再如:
莫斯科出现手纸荒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月31日电 莫斯科居民又碰到新的一种短缺:没有一出地方可以找到厕纸。
一名恼怒的莫斯科人星期二说:“我们就是到处找不到。店主只说出现短缺。”
存在厕纸的寥寥可数商店,挤满人群。
有人说:“友人暂时裁用纸台布或纸尿片充厕纸,但这些东西同时也用完了。”
一年多来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裁用苏联《真理报》。
前苏联的首都竟然连擦屁股的手纸都短缺,受众就可真切地知道前苏联日常用品的奇缺。通过手纸短缺,来反映前苏联经济的畸形,其角度就十分巧妙。
(4)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
这一点很好理解,这可以从前面举出的几个新闻作品体会到这一点。如《莫斯科出现手纸荒》本身就寓意深刻,结果说的“一年多来,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真理报》擦屁股,更是有黑色幽默的寓意”。如《长江上游仍在砍树》发表于1998年百年一遇 的长江洪水,寓意不言自明。
新闻是通过事实说话的,新闻主题也不是靠记者自己发议论,主要靠其所选择的新闻事实,以及这些新闻事实的组合来把新闻主题寓于作品之中。
(二)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新闻报道具有多种体裁,不同的新闻体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其表现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新闻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新闻作品形式时,要先准确认清其属于哪一种新闻体裁,要根据不同的新闻文体作具体分析,才能作出中肯的评价。
1.新闻报道有多种形式,仅从体裁而言,如消息、新闻述评、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等,学习本课程,要对课本后面的66篇作品各自的体裁都要熟悉,对于一些名篇还要知道其作者。
对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三个个方面来评析:新闻作品结构的分析,新闻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新闻语言的分析。具体而言:
(1)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新闻作品更讲究简洁,更要重视结构安排,它没有废话,不需要意识流的发挥,每一段都有其必不可少的用途。在研究评析时,重在分析其结构是如何既反映突出新闻主题,又符合新闻特点的。如: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
长江上游地区大片森林仍在遭受数千把斧头和电锯的砍伐。记者近日随世界银行组织的14名生态、环保和人类学专家考察雅砻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见到江面漂浮着上游漂运下来的上万根三四米长、脸盆粗的木头,小舟左冲右突一个多小时后才驶离码头。行出不到1000米,数万根粗木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几百米的江面。(现实事实)
攀枝花市一位林业干部告诉记者,这仅是雅砻江沿岸近期所砍伐树木的很少一部分。由于二滩水电站关闸蓄水拦住了漂木的去路,大量木头在上面几个水电站捞上岸云走了,飘下来的只是“漏网之鱼”。他说,仅沿江国有森林工业企业今年就至少砍伐了30万立方米的木材,相当于砍光了5万亩原始森林,而流域各县乡企业的砍伐量更大。(林业干部,佐证有说服力)
世行专家组成员、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世俊说,四川宜宾市以上的长江三大支流中,金沙江、大渡河两岸的森林早已所剩无几。雅砻江主要流经人烟稀少、交通比赛的横断山脉,但现在,这条江两岸的森林资源也遭受了十分严重的破坏。(林业专家,佐证有说服力)
全长1517公里的雅砻江主要流经四川省干玫、凉山、攀枝花等地方州。因为水深谷深,沿江所伐树木主要以顺江漂流的形式运往下游,然后再装上火车经成昆铁路运出。(进一步陈述严重事实)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看到,雅砻江下游两岸目前仅有些残次林木,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老乡说:“每一场暴雨都造成洪水和滑坡、塌方。以前江水一年四季豆时请的,现在变成‘黄河’了。”(导致结果)
这篇消息的结构就直接紧凑严密,导语点出事实,主体第一自然段用林业干部的话,第二自然段用林业专家的话,两者结合,说出的事实就有说服力,最后,两段,一段进一步点出事实,最后结尾指出严重后果,逻辑十分严密。
(2)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有多种多样,不同的新闻体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和方法。
消息不需要抒情,不需要过多的描写、议论、说明。如果是消息,就不需要在这些上面费笔墨,如果研究新闻特点,就知道要根据其体裁的特点,对应地研究,如研究通讯,又要分析是什么类型的通讯,是人物通讯,还是经验通讯,再根据不同,分析其表现形式的优劣。
人物通讯的描写、抒情就很强烈。例如,《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的开头,其排比手法的抒情十分浓烈: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两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3)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语言是组成新闻作品的必须材料,新闻作品的语言,不同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梁衡说:“新闻如饭,文学如酒,饭在吃,酒在品”,消息、深度报道等体裁的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简练、明白。通讯的语言则要求有文学手法的运用。因此,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对语言的研究中药具体体裁与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如《衙内怎成恶霸“老大”——炮轰“水东江”案内幕追踪》这篇反映恶霸横行乡里的报道中,就可以看出概括性的陈述与细节性的描写在效果上的显然差异:
“在耒阳这个小天地,李志文是一个失去制约、无法无天的特殊警察,谁也惹不起,碰不得,动不得。骄横霸道,作恶多端,最终使他跌入了犯罪深渊。”衡阳市公安局纪检委在一份材料中这样写道。
这样的定性往往空洞而抽象,那么,如何反映这个人物的这种本质,那么,典型的细节描写,就是有力的反映手段。
▲有一次,李志文赌钱输了,喝令父亲拿钱来。李万盛断然拒绝。李志文当即掏出手枪来,“啪”地打开保险,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威胁说:你他妈的不拿钱来,我就让你断子绝孙!李万盛乖乖就范。
▲1997年9月20日,李志文因违章停车与正在指挥交通的保安员王长明发生口角,李指使一伙人将王殴打一顿后,持枪威胁说:“我用枪崩死你!”
第二节 对新闻作品的综合分析
所谓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指的是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分析,也是常用的分析方法,这样,可以使我们从不同新闻作品的比较、分析、研究中认识它们的各自特点和异同,从而博采众长,更好地掌握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律,提高新闻作品的评析能力和新闻报道水平。
(一)对新闻作品综合分析的具体方法:★
1.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比如把几家报纸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消息放一起比较、分析,从中评析哪家报纸的消息写得好。
例如,在报道湖北省大冶县发现古矿冶遗址后,有几家媒体对之进行报道,一家媒体把重点放在主管市领导讲话上,湖北日报把重点放在古矿冶遗址的具体概貌上,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则把重点放在古人高明的冶炼技术和其为何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上。这一比较,就知道光明日报的消息写得好,抓住了最重要的新闻点。
2.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比如,把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消息和通讯等不同体裁放在一起比较,从中分析哪种报道体裁的报道效果好。
3.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比如对一个时期内某一类专业报道,如经济报道、体育报道等,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专业报道该如何报道,如组织选题,如何分类别,如何各种体裁搭配等。掌握专业报道的规律和特点,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现在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网络传播业十分发达,当一件大的新闻事件发生后,报纸以及网站都会做专题报道,这个时候,作为研究者,这就给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对象,可以就一家报纸看其在一段时间内对该事件是如何策划报道的,也可以就几家报纸一起比较,同样的比较方法也可以用于网站,看其是如何设置报道板块,又是如何写作的。
4.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比如,对某一位有显著成就的记者的某一段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或者对其所有的作品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对过去的党报记者在某一时期的作品进行整体分析,还可以就党报记者的作品对比《南方周末》这类报纸的记者的作品与特点,进行分析。
(二)具体作品综合分析
《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
在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深圳特区报》2002年9月4日的《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荣获消息消息二等奖。这篇批评性报道在选材上可以说是剑走偏锋的佳作。
一、选题好,抓住了有蔓延之势的苗头事物
在我国,批评性报道主要集中在基层行政作风、贪污腐败、行业缺乏职业道德等方面,被批判的对象常见的是行政单位、企业、官员、作坊主……,而很少见到对专家学者参与腐败的批判。因而,《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这篇批评性报道在批评对象上让读者耳目一新,记者在报道中没有把涉案的两公司玩猫腻串通投标作为报道的重点,而是把10名参与腐败的“瞎眼”专家作为报道的重点,这就抓住了别人没有抓住的新闻。这一选题不仅新颖,而且新颖背后蕴含巨大的新闻价值。
二、新闻反映的问题重大,具有指导性警示性
工程招投标市场是当时深圳下大力气管理的三大有形市场之一。招投标市场涉及的工程繁多金额巨大,管理好这个市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正是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其中暗箱操作的手段花样百出。
能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在选题上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这则消息在主题上很重大,反映的是一个新的形势下的普遍问题,这篇新闻监督力度相对较大,应该直接把涉及的专家名字点出来,但直接点出了违规的公司,在中国这个特殊环境下,已经属于不容易。这是2002年在深圳比较有影响的新闻事件,也是深圳工程招标以来首次查处的违规行为,而且处罚很重,把专家清理出局,这一做法在全国也具有前行意识。所以,这则新闻反映的问题很重大,对招标中的不良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也对其余地方在处理这种行为上,提供了指导办法。
三,标题形象夺目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题好一半文。10名点出具体人数,干净利索,“瞎眼”形象贴切,拿了好处就睁只眼闭只眼的专家很形象地刻画出来。新闻的标题非常重要,一篇报道在标题上非常重要,标题首先要吸引人。这个吸引人不是靠低俗,要有内容,要贴切,这样的结合的吸引人的标题,往往是上乘之作,读者以看标题,马上就会拍案叫绝,同时又起到鞭策讽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