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二学位 >

第四章 - 关于研究国外的新闻作品

发布时间:2020-06-29 11:59来源:未知

第四章  关于研究国外的新闻作品
阅读和分析、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使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了解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可以借鉴外国新闻传播规律、经验、表现形式,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拓宽新闻报道领域,做到“洋为中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
建议学员在研究前要认识到:既要知道新闻传播有必须要共同遵守的学科规律,这一点不因国别时代而变,也要知道不同的传播环境或媒介生态下,形成的传播体制、方法也不同,新闻实践也不同,因而产生的新闻媒介功能及作品也不同,其中形成的新闻传播观念也不同。要在理解这些不同的前提下来研究外国新闻作品。
 
第一节  外国新闻作品的报道形式
 
西方新闻媒体以及新闻实务的操作,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其新闻理论及理念是基石,其依据的基本理论基石先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1.报刊不受政府干预。
2.代表公众监督政府,报纸是三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3.独立自主,首先是经济独立,大众化,商业化。
(二)“社会责任论”报刊理论
1.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录,并说明这些事件的意义。报纸的报道必须准确,不能说谎,事实与意见必须分开
2.报刊应当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应当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讨论的公共传递者。
3.报刊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
4.报刊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
5.报刊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报刊是破除新闻自由流通障碍的公众代理人。
相比而言,中国从近代以来,政党报刊始终是主流媒体,对传媒功能的认识很长时间仅限于政党报刊功能观。
 
(三)具体报道形式:
以上新闻理论、理念直接影响到外国新闻作品的内容与写作形式,从形式上来看,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几种报道形式。
1.消息
 
消息是最常用的一种体裁,是以间接的文字,简明扼要的方式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1)国内对消息的通行分类:动态消息、简讯、综合消息、评述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等。
(2)西方新闻界一般将其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指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软新闻则指时效性较弱,重要性不足,而趣味性浓厚很多报道,一般指社会生活、消费类报道。
  消息写作必须真实,要短小精悍,要迅速及时,用事实说话。
其主要结构:“倒金字塔”——即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
例如,肯尼迪总统遇刺的消息。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电 
    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亡。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连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亡。
官方消息称,总统下午1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2.特稿。★
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从广义上来讲,西方特稿包括除消息、评论外的所有文章。
早期的特稿,主要用于报道时效性稍弱,而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新闻。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特稿写作呈现出一个趋势,即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刻画新闻人物的性格,安排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使读者在一种新奇、轻松的心态中接触文章所反映的一个个严肃的主题。
特稿不像消息那样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更多地采用悬念式的手法开头,显示出趣味性于可读性。一般切入口很小,例如,华尔街日报体,就是典型代表。情节描写,文字、情节的可读性与主题的严肃性相结合。
 
3.解释性报道
是20世纪初期产生的一种报道形式,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重视背景性新闻,解释性报道,要注意“以事实解释新闻,以事实预测未来”
按照美国《底特律新闻》社论撰稿人杰克·海敦的说法:“解释性报道是一种作解释或者作分析的报道……它是一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
也可以这样说,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采写这类报道要求记者运用大量的事实,完整、清晰地交待必要的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影响及发展动向。
美国新闻学者指出,构成所谓解释的,通常有以下五类事实:历史性事实、环境性事实、
简历性事实、数据性事实、反应性事实。
   解释性报道主要对新闻事实中的“为什么”作出详尽而准确的报道,这是其显著特点。并注重提供宏观背景,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影响以及发展趋势。
 
4.调查性报道★
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与我国调查性报道的采写比较起来,外国记者对揭丑性调查报道则挖掘更深,一般不计较采访时间的成本,如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揭开“水门事件”的黑幕用了22个月,美国《费城问讯报》记者毕辛格、彼德尔和图尔斯基在采写《法院的失序》这篇报道时,花费了3年多时间。
上世纪7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新闻界盛行一时。要记住的是《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调查的“水门事件”。
西方新闻工作者对合格的调查性报道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准确(accuracy)所有信息使用前必须得到证实。2.恰当溯源(properly attributed)记者须确认他的信息来源。3.完整(complete)报道回答了读者与观众的所有问题。它包括了阐述、证明与记录报道关键点的具体内容。4.平衡而公正(balanced and fair)须把矛盾中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来。5.客观(objectivity)新闻撰稿人不得注入他的感情或观点。6.简洁而重点突出(brief and focused)新闻报道直奔主题,并始终围绕主题。7.写作上乘(well-wretten)报道清楚,直接而有趣。
调查性报道分两类:一类是针对某人某事进行的“单项揭丑式”报道,一类是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综合分析式”报道,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第二节 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一)外国新闻作品的几个写作特点★
1.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接近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从大的方面而言,主要又体现在两个方面:地理距离的接近性与心理距离的接近性。地理距离近,容易引起关注;心理距离近,会主动关注。
 其有明确的标准:
 (1)在差不多同样重要的事情中,发生在离读者最近的地方的事件最有新闻价值。
 (2)有些事情只有在人们生活所在地区才会引起读者兴趣,才有新闻价值。
    在写作中,接近性还要按照受众最容易接受的原则,来写作,哪一种体裁适合,如何报道受众容易心理接受,这包括写作技巧上的,也包括立场上的,例如在英国《卫报》的一篇《欧洲贫富悬殊英国为最》中,记者生在英国,又谈的是英国这方面的问题,又通过比较法来突显这一问题,进一步强化了与受众的心理接近性。
2.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既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现象,这样,受众就不一定了解相关的问题,这就需要增加一写新闻背景材料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这样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新闻事实。例如,汶川地震,记者在报道专题中,就专门对这一地区的地质地貌、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情况进行了交代。这些背景对受众了解这一地区为何会发生地震就会认识更清晰。
    对于比较深奥的专业领域,西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一般要运用背景材料给予解释和说明,如科技成果的通俗介绍,技术性问题的释疑。名词术语的注释。帮助受众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与见闻,这类背景又被称为注释性背景。
3.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优秀的作品必须有感染力,要有可读性,注重现场感,逼真。
4.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事件,还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新闻是易碎品,新闻发生后要及时报道出去,有时候为了报道的及时,还有抢新闻的做法,看哪家媒体最先得到新闻事实,哪家媒体最先把新闻报道出去,还有,为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对于仍在发展中的新闻,还会采取连续报道的方式,以做到新闻报道的及时性。
5.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第三节  外国新闻作品研究的方法和要求
     研究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在多个层次上展开,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或者对某一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或者就普利策新闻奖的某一类稿件进行分析,或者对某一个外国记者的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单篇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
    再就是要联系外国记者所处的国家,各个国家的新闻报道,立场不一样,理念上虽基本相同,但还是有差异,这些都需要考虑。具体研究时,要结合作品撰写的历史背景,又要注意不同社会制度与政治倾向在作品的反映。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