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发布时间:2020-06-29 12:00来源:未知
第五章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培养至关重要,相关素养如果培养不好,也就难以成为合格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及鉴赏者。但就考试而言,这一章不是重点,而且也比较好应对,因为即使出题,也基本是抽象性的题目,或者出选择题,考生容易回答或自主发挥,如“新闻作品研究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之类。
本章学习,建议学员注意一个要点即可,就是: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哪几方面的素养,每种素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些素养?
第一节 政治素养
(一)为何要有政治素养?
我国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是强有力的宣传工具,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准确全面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做到这些,就需要有政治素养。
(二)政治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2.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
3.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4.坚持宣传理念,喉舌论理念、党性理念、正面宣传为主理念等,并以此作为研究新闻作品的理论基础。
(三)如何培养新闻研究者的政治素养?★
1.自觉加强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这是行为上的自我修炼。
2.自觉学习党史党章,党和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法规等,这是相关知识与理论上的自觉修炼。
3.具体在新闻作品研究时,政治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循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闻作品进行正确的评析;组织上,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纪律。
4.在新闻作品研究时,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说真话,说实话。避免研究时的主观性、随意性,真正做到对党和社会主义负责。
第二节 理论素养
(一)为何要有理论素养?★
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可以有助于坚定政治信仰与政治素养,也有助于研究者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如果不能坚持用高超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来研究评析,有时候就很可能动摇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从而给国家给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影响社会稳定。
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就要求新闻宣传者要加强学习,在新时期,他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为此,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因为:
马列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既有革命性又有严格的科学性,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观点。邓小平理论不仅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胜利保证,同样也是我们搞好新闻工作和新闻作品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
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增强政治上的分析判断能力,更好地观察、分析各种复杂的客观事物,在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才能开阔视野、认清方向、审时度势、明辨是非、识别美丑、分清真假。
几十年来党的新闻工作实践证明,一个新闻工作者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否鉴别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丑恶,能否权衡所报道的事物对革命和建设是不是有意义,等等,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他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以及在这些理论知道下的实际应用水平。
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需要这些理论;正确评析新闻作品,需要这些理论。
世界瞬息万变,真相、假象、主流、支流杂象纷呈,这都需要马列主义理论作指导来辨别之。
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分析、研究新闻作品,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这是做好这方面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研究者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如果没有这些素养,单靠个人的经验、阅历、禀赋等去分析新闻作品,是根本不够的。
(二)理论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策水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又主要是通过新闻作品来体现的,有效宣传上述内容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基本任务。
2.理论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马列主义理论以及关于政治学的一些理论。
第三节 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主要指研究者应该具备新闻学科相关的知识。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的专业素养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应熟悉新闻学基础理论。熟悉新闻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懂得新闻工作的普遍原理和基本规律,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各种新闻现象。
二是具有新闻业务知识,包括采、写、编、播、摄、录等各方面,对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评析时,采访和写作知识最为重要。自己懂这些专业知识,评析时,其一、不会用外行的观点来分析内行的东西。其二、熟悉和掌握新闻采写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记者是如何根据一定的报道目的,深入调查研究,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闻题材的;其三、能帮助我们认识各种新闻文体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等,更好地把握评价新闻作品的标准和要求;其四、能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考察一篇新闻作品,从而减少评析研究的盲目性。
三是还应力求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实际体验。强调这一点的愿因:其一、可以使新闻作品研究者在许多问题上更熟悉新闻工作,在很多问题上与记者有感同身受的接近感。就可以有实践感受地知道记者面对事实时,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事实,为什么要提炼和确定这样的主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角度?为什么会运用这样的体裁,都会有一定的经验,如果自己完全没有这一经历,就很可能是坐斋论道,纸上谈兵。其二、有助于研究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这样就容易鉴别作品的优劣。较强的新闻敏感,也是做好新闻作品分析,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有新闻敏感能帮助研究者知道什么好新闻,什么是别人不注意,但实际是好新闻作品的新作。
新闻敏感表现的方面:1.判断某一事物的政治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政治效果;2.判断某一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以及是否会对全局产生影响;3.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以及关注程度如何;4.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一个重要,哪一个次要,并能迅速进行取舍;5.从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判断出哪些有价值;6.从新闻线索中,能迅速发现能找到重要新闻的线索。
如《天安门事件时革命行动》 、 《康平的小荷包猪长大了》 、 《分清主流与之流,莫把开头开头当过头》,都是具有新闻敏感下的佳作。
四是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知优劣。在当今海量信息时代,更需要这种能力,才不致于遗漏好作品,甚至把差的作品当成好作品。
五是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本身就是鉴赏能力与思想深度的体现,这些都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新闻作品。
第四节 知识素养
(一)为什么要有知识素养?
新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行行业业,其都是报道的对象与范畴,具有报道对象的广泛性、报道范围的广泛性、采访对象的广泛性。新闻行业的这些特性,注定新闻作品研究者也必须具有广阔而扎实的知识素养。
没有专业知识,就会隔靴搔痒,也没有章法,甚至闹知识上的笑话。新闻研究者具有相应的知识,才能在研究新闻作品时,从内行的角度与新闻的角度相结合来分析新闻作品。
(二).知识素养包括的几个方面?
1.马列主义理论
2.专业知识
3.丰富的社会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政治经济知识、法制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文史哲知识,艺术类知识。
作为记者,应该成为:新闻型、作家型、学者型、糅合型这几类记者。
第五节 道德素养
(一)为什么要有道德素养?
我国新闻作品担当正面宣传重任,需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研究者也应该有道德素养,来分辨好的新闻作品,自己从事新闻工作,也可以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道德,也可以说是职业道德。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其职业道德主要体现为:一是为人民服务的鉴定的政治品德。这是首当其冲,最为重要的。二是忠于事实,忠于真理的坚定的思想品德。再具体而言:
1991年通过和1994、1997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有六点:
1.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另外,还要注意的两点:研究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动机目的。一是新闻作品研究不是单纯的个体活动,其意义主要不在于通过阅读、评析,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学习采写经验,而在于扩大优秀作品的社会影响。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以及控制力。再就是为了总结其问题,新情况,总结后还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二是强化道德素养,还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打好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和新闻业务根底,这其实就是需要注意加强综合素养的培养,这些素养的培养对道德素养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否则,道德素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培养至关重要,相关素养如果培养不好,也就难以成为合格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及鉴赏者。但就考试而言,这一章不是重点,而且也比较好应对,因为即使出题,也基本是抽象性的题目,或者出选择题,考生容易回答或自主发挥,如“新闻作品研究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之类。
本章学习,建议学员注意一个要点即可,就是: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哪几方面的素养,每种素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些素养?
第一节 政治素养
(一)为何要有政治素养?
我国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是强有力的宣传工具,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准确全面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做到这些,就需要有政治素养。
(二)政治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2.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
3.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4.坚持宣传理念,喉舌论理念、党性理念、正面宣传为主理念等,并以此作为研究新闻作品的理论基础。
(三)如何培养新闻研究者的政治素养?★
1.自觉加强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这是行为上的自我修炼。
2.自觉学习党史党章,党和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法规等,这是相关知识与理论上的自觉修炼。
3.具体在新闻作品研究时,政治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循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闻作品进行正确的评析;组织上,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纪律。
4.在新闻作品研究时,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说真话,说实话。避免研究时的主观性、随意性,真正做到对党和社会主义负责。
第二节 理论素养
(一)为何要有理论素养?★
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可以有助于坚定政治信仰与政治素养,也有助于研究者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如果不能坚持用高超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来研究评析,有时候就很可能动摇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从而给国家给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影响社会稳定。
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就要求新闻宣传者要加强学习,在新时期,他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为此,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因为:
马列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既有革命性又有严格的科学性,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观点。邓小平理论不仅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胜利保证,同样也是我们搞好新闻工作和新闻作品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
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增强政治上的分析判断能力,更好地观察、分析各种复杂的客观事物,在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才能开阔视野、认清方向、审时度势、明辨是非、识别美丑、分清真假。
几十年来党的新闻工作实践证明,一个新闻工作者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否鉴别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丑恶,能否权衡所报道的事物对革命和建设是不是有意义,等等,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他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以及在这些理论知道下的实际应用水平。
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需要这些理论;正确评析新闻作品,需要这些理论。
世界瞬息万变,真相、假象、主流、支流杂象纷呈,这都需要马列主义理论作指导来辨别之。
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分析、研究新闻作品,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这是做好这方面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研究者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如果没有这些素养,单靠个人的经验、阅历、禀赋等去分析新闻作品,是根本不够的。
(二)理论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策水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又主要是通过新闻作品来体现的,有效宣传上述内容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基本任务。
2.理论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马列主义理论以及关于政治学的一些理论。
第三节 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主要指研究者应该具备新闻学科相关的知识。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的专业素养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应熟悉新闻学基础理论。熟悉新闻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懂得新闻工作的普遍原理和基本规律,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各种新闻现象。
二是具有新闻业务知识,包括采、写、编、播、摄、录等各方面,对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评析时,采访和写作知识最为重要。自己懂这些专业知识,评析时,其一、不会用外行的观点来分析内行的东西。其二、熟悉和掌握新闻采写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记者是如何根据一定的报道目的,深入调查研究,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闻题材的;其三、能帮助我们认识各种新闻文体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等,更好地把握评价新闻作品的标准和要求;其四、能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考察一篇新闻作品,从而减少评析研究的盲目性。
三是还应力求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实际体验。强调这一点的愿因:其一、可以使新闻作品研究者在许多问题上更熟悉新闻工作,在很多问题上与记者有感同身受的接近感。就可以有实践感受地知道记者面对事实时,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事实,为什么要提炼和确定这样的主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角度?为什么会运用这样的体裁,都会有一定的经验,如果自己完全没有这一经历,就很可能是坐斋论道,纸上谈兵。其二、有助于研究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这样就容易鉴别作品的优劣。较强的新闻敏感,也是做好新闻作品分析,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有新闻敏感能帮助研究者知道什么好新闻,什么是别人不注意,但实际是好新闻作品的新作。
新闻敏感表现的方面:1.判断某一事物的政治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政治效果;2.判断某一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以及是否会对全局产生影响;3.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以及关注程度如何;4.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一个重要,哪一个次要,并能迅速进行取舍;5.从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判断出哪些有价值;6.从新闻线索中,能迅速发现能找到重要新闻的线索。
如《天安门事件时革命行动》 、 《康平的小荷包猪长大了》 、 《分清主流与之流,莫把开头开头当过头》,都是具有新闻敏感下的佳作。
四是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知优劣。在当今海量信息时代,更需要这种能力,才不致于遗漏好作品,甚至把差的作品当成好作品。
五是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本身就是鉴赏能力与思想深度的体现,这些都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新闻作品。
第四节 知识素养
(一)为什么要有知识素养?
新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行行业业,其都是报道的对象与范畴,具有报道对象的广泛性、报道范围的广泛性、采访对象的广泛性。新闻行业的这些特性,注定新闻作品研究者也必须具有广阔而扎实的知识素养。
没有专业知识,就会隔靴搔痒,也没有章法,甚至闹知识上的笑话。新闻研究者具有相应的知识,才能在研究新闻作品时,从内行的角度与新闻的角度相结合来分析新闻作品。
(二).知识素养包括的几个方面?
1.马列主义理论
2.专业知识
3.丰富的社会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政治经济知识、法制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文史哲知识,艺术类知识。
作为记者,应该成为:新闻型、作家型、学者型、糅合型这几类记者。
第五节 道德素养
(一)为什么要有道德素养?
我国新闻作品担当正面宣传重任,需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研究者也应该有道德素养,来分辨好的新闻作品,自己从事新闻工作,也可以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道德,也可以说是职业道德。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其职业道德主要体现为:一是为人民服务的鉴定的政治品德。这是首当其冲,最为重要的。二是忠于事实,忠于真理的坚定的思想品德。再具体而言:
1991年通过和1994、1997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有六点:
1.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另外,还要注意的两点:研究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动机目的。一是新闻作品研究不是单纯的个体活动,其意义主要不在于通过阅读、评析,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学习采写经验,而在于扩大优秀作品的社会影响。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以及控制力。再就是为了总结其问题,新情况,总结后还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二是强化道德素养,还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打好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和新闻业务根底,这其实就是需要注意加强综合素养的培养,这些素养的培养对道德素养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否则,道德素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