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二学位 >

第四章 - 俄罗斯地区报业的发展和演变

发布时间:2020-06-30 07:00来源:未知

第四章 俄罗斯地区报业的发展和演变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的重点在于了解俄国无产阶级报业的成长、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兴衰;对相关的报刊思想、体制和经验教训要有所掌握。并对当今独联体各国报业状况有所知晓。本章内容所涉题型有单选题、多项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  概述
俄罗斯地区报业至今已走过300年的历程。300年的报业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沙俄时期、苏联时期、独联体时期。
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703年沙皇彼行一世倡导出版的《新闻报》
早期资产阶级报刊可以分为两部分:革命民主主义派报刊和民粹派报刊。革命民主主义派由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组成,19世纪60年代的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刊物有《同时代人》、《祖国纪事》等。民粹派是继革命民主主义派之后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米海伊洛夫斯基,主要刊物有《俄国财富》等。
俄国无产阶级报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工人报刊、全俄政治报、布尔什维克党报。
列宁领导创办的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
党内两上政治派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党创办了大型群众性的政治日报《真理报》。
苏联时期:列宁在革命胜利前后阐发了一系列报刊思想,对社会主义报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开始了长达4年之久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在卫国战争期间,以《真理报》为旗帜的苏联报刊是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开始了社会政治的全面改革。
俄罗斯地区报业经历历史性的大反复和大动荡,有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又复归资本主义,从分裂到统一又复归分裂,具有独特性。
 
第二节 沙俄时期的报业
 
(一)报业的诞生
一直以来,俄国沙皇对报业的严格控制使得报业发展十分缓慢。
1、1703年1月2日,《新闻报》在莫斯科问世,是沙皇彼得一世倡导创办的俄国第一份铅印官方报纸。宗旨是报道战争消息。这张报纸的出版,标志着俄国近代报业的诞生。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任《新闻报》主编。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该报经常发表文章,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进行攻击、诽谤。《新闻报》慑于革命的威力于1917年底停刊。《新闻报》是俄国近代报刊史上创办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官报。它为沙皇专制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延续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是沙皇政府得力的统治工具。
2、1756年《莫斯科新闻》诞生,莫斯科大学依照《新闻报》的样式创办,自此打破了官办《新闻报》独家垄断的局面。是非官方报纸,偏重于传播科学知识和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受知识阶层的欢迎。由于报纸编辑权的更易,该报政治立场也常发生变化。卡特科夫任主编时,他是一个君主主义者,把报纸办成君主主义的刊物,宣扬地主和僧侣的反动观点。
3、民办报刊、十二月党人报刊以及资产阶级报刊的概况
随着启蒙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俄国进步人士纷纷创办进步刊物:启蒙思想家诺维科夫的《雄蜂》、《画家》等一系列讽刺性杂志和《莫斯科新闻》都是宣传民主思想的阵地。
十二月党人报刊活动:俄国军队追击法国侵略军征战国外,1825年12月,军队起义,史称领导这次起义的贵族军官为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所办的报刊,最有影响的为《北级星》(1823-1825)。它是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北方协会的不定期刊物,主要内容为宣传解放农奴,废除书刊检查制度,动员人民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赫尔岑为首的贵族革命家继承十二月党人的事业,在国外出版“自由刊物”,继续抨击专制制度。赫尔岑是俄国早期的革命家、思想家。他把废除农奴制作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步,希望通过农民村社实现社会主义。他的思想为后来俄国的民粹主义(即空想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赫尔岑与人合作出版了《北极星》丛刊和《钟声》杂志。《北极星》的刊名和宗旨与十二月党人1823年创办的那份《北极星》相同。《钟声》最初为月刊,后来改为不定期刊。列宁曾给该刊高度评价:“是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民主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报刊)的先驱”。
(二)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派和民粹派都创办了自己的报纸
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这些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创办了一批民主主义报刊,其中最著名的是期刊《同时代人》和《祖国纪事》。
《同时代人》:1836年由普希金在彼得堡出版。文学和社会政治杂志。185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主持编辑工作后,该刊经常发表有关农民革命问题的文章,成为革命民主派的主要论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祖国纪事》:1839年版得堡创办,是文学和社会政治月刊。前期由安·克拉耶夫斯基负责发行,别林斯基主持评论栏,大力宣传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由于《祖国纪事》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支持俄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因而多次受到出版检查机关的迫害和查封,1884年被迫停刊。
民粹派的报刊《俄国财富》: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该刊登载了一系列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宣扬唯心史观,诬蔑革命群众运动。1905-1907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俄国财富》改变了编辑方针,政治上保持中立,1918年停刊。米海伊洛夫斯基曾任主编。
(三)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1、工人运动的兴起和早期工人报刊
1880年出版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工人曙光报》。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报纸只出了一期便停刊。
1885年,国内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成立,即俄国社会民主党,创办了俄国最早的社会民主主义报纸《工人报》
2、列宁和全俄政治报《火星报》
《火星报》:1900年12月24日,第一期《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火星报》创刊后不久就迁往慕尼黑出版。自1902年4月起改在伦敦出版。1903年春天起又改在日内瓦出版。列宁实际上是《火星报》的主编和领导者。他在《火星报》上发表了许多有关党的建设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文章,对国际生活的重大事件作了评论。这是列宁创办的第一份全俄政治报。
宣传内容:火星报的主要宣传任务是同经济派论战以及宣传党的纲领。
经济派的特点:①崇尚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认革命理论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意义。②崇尚经济斗争,认为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斗争不是工人运动的任务而是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事情。③在思想上崇尚自发性,在行动上崇尚经济斗争,在组织上就必然依恋涣散的小组习气和手工业方式,否认建立统一集中的政党的必要性。宣传党的纲领:当时《火星报》实际上起着俄国工人运动指导中心的作用,它必须为召开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好党纲的准备。
组织工作:列宁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火星报》组织工作的特点:①收集稿件和信件。②传递报纸和其他文件。③在国内建立地下印刷所。④为报纸募集出版和活动经费。
《火星报》的历史功绩:①使多数地方工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建党准备了思想基础。②把分散的地方组织联结起来,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③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
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分裂和布尔什维克报刊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列宁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了严重分歧,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派。从52期起,《火星报》的领导权被孟什克掌握,报纸因此而成为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工具。此后,党内称52期以后的《火星报》为新《火星报》,52期以前的《火星报》为旧《火星报》。而列宁决定创办自己的布尔什维克报刊:
《前进报》: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1905年于日内瓦。该报同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无产者报》:1905年于日内瓦,列宁任主编。布尔什维克党新的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因而停刊。
《新生活报》:1905年彼得堡创刊。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其革命宣传,深受广泛群众的欢迎。
《工人报》: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将《工人报》定为它的正式机关报。
《明星报》:1910年彼得堡。一份公开出版的供先进工人阅读的报纸。1912年5月5日,《真理报》创办的同时,《明星报》停刊。
4、群众性政治日报《真理报》
《真理报》: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列宁亲自筹划下创办的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该报是全俄性的政治讲坛、广大工人的耳目喉舌。1914年停刊。《真理报》第一阶段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却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
5、无产阶级办刊为十月革命胜利而斗争
在新的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结束了地下状态,公开出面领导俄国革命。1917年,《真理报》复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其他城市或者地区党组织也纷纷出版刊物。他们和《真理报》一起,共同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为准备和实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①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②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③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④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
 
第三节 苏联时期的报业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时期的报业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苏维埃政权初建阶段:
通过签署1917年的《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1918年的《关于成立报刊革命法庭的法令》、1919年的《关于查封破坏国防的孟什维克报纸的决定案》等一系列法令查封取缔了资产阶级反动报刊;通过征用资产阶级报刊的物质设备开出版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统一控制广告业务、给予无产阶级报刊特殊拨款等系列措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闻体系。最终在国内战争和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中央报刊为主、以地方报刊为辅,以党的机关报为主、以服务于不同读者的专门报刊为辅的新型报业网络。
当时建立的中央报纸:《真理报》:1917年在彼得格勒恢复原名出版。《消息报》1917年在彼得格勒出版(苏维埃政权的正式机关报)。《贫农报》,《经济生活报》,《民族生活报》,《劳动报》,《红星报》,《共青团真理报》。
1918年3月,新经济政策时期报刊方式的调整:列宁曾三次提出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上来,与此相适应,要求报纸调整方针,把经济报道放在宣传的首要地位。
革命胜利前后列宁主要报刊思想: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对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任务、功能等有精辟的阐述:
①关于报刊的宣传组织作用:列宁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②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列宁一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
③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列宁十分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又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性质。批判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
④关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列宁提出了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新方针。
⑤关于群众办报和舆论监督:列宁一贯重视发动群众办报。一定要让所有革命民主主义者都来写稿,都来报道有关运动的消息,发表自己的意见。
 
2、    战前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前半段,苏联报刊基本遵循了列宁办报思路,社会主义报刊体系全面形成。为了提高全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苏联报纸各显其能,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宣传报道形式,有力的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消息报》1938年改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机关报,其地位仅此于《真理报》;《经济生活报》改名为《财政报》等一系列报刊更名和发展。
后期,在斯大林的错误思想路线下,当时报刊也对社会生活起到了负面影响。新闻媒介的客观、及时传播信息的功能受到抑制。
3、    卫国战争阶段
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苏联报业全面转入战时轨道,集中进行保卫祖国、反击侵略的宣传鼓动,为夺取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联报刊调整报刊结构,全部活动转入战时状态;充实军事记者队伍,加强军事报道;全力进行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的宣传鼓动。
以《真理报》为例,其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报道战争进程;揭露敌人的侵略本质和罪行;大力宣传英雄事迹,积极弘扬爱国精神;动员后方人民加紧生产,支援前线。
4、    战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苏联报刊致力于调动各种新闻手段,全面介绍和推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的新鲜经验和伟大创举,从而促成全国性的劳动竞赛热潮的出现。
苏联报纸的发展在苏共二十大后,有所改观。赫鲁晓夫认为以前的报纸言论过于沉闷、保守,允许有限度的开放新闻自由。于是苏共二十大以后,国内政治生活出现了一段比较活跃的时期,被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称为解冻的年代。一大批30年代大清洗中受害者恢复了名誉,报纸上开始触及过去属于禁区的问题,对工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重大问题,报纸上也逐步接触和揭露。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办刊作风回到之前的掩盖问题、粉饰太平、阿谀奉承的老路上,远离人民群众,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80年代,苏联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苏联新闻体制的特点:①新闻媒介全部国有。②媒介管理高度集权。③媒介功能只重宣传。④信息来源十分单一。⑤媒介言论高度统一。苏联新闻业的这种体制,具有集中、统一、封闭的特征。
利弊评价:苏联新闻体制具有集中、统一、封闭的特征。在十月革命前后和战争期间,这是必要的,也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这种体制便于党中央对各级组织的集中领导和指挥,便于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迅速化为群众行动。但是,在和平建设年代,这种体制对于人民行使参政议政和舆论监督的权利,对于整个社会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作,带来不利。
5、    从改革到解体阶段
80年代,苏联全面改革,引发了全国局势动荡,报业也发生重大变化。
从1985年-1986年初,苏联媒介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报界确实出现了一番活跃的景象。报纸的信息量增多了,报道面拓宽了,批评监督多了,言论禁区少了,版面也活泼多样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趋混乱。苏联报业从报道方针和内容的变化发展为体制的变化。1990年出台的《全苏新闻法》更加剧了这种变化,这是苏联第一部新闻法《全苏新闻法》,于1990年6月正式通过。其重要规定有:①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②规定各种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权办报。③扩大了办报人的自主权限。
在8·19事件后,原有的以党的机关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系统陷入瓦解。
 
第四节 独联体各国报业现状
俄罗斯是原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报业是原苏联报业的主体。
俄罗斯目前的新闻体制特点:
1.多元化的媒体归属形式:①官办报刊。②政党报刊。③同仁报刊。④商办报刊。
2.多样化的媒体调控形式:①行政手段。②经济手段。③法律手段。俄罗斯联邦1991年12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法》。
独联体其他国家现状:①新闻媒体纷纷改换门庭。②出现了信息贫乏状态。③报业活动出现无序局面。④对媒介的法制管理开始起步。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