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系统的数学模型
发布时间:2020-07-22 08:20来源:未知
内容串讲(第3章)
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内容是系统的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含义要达到理解的程度,通过学习例题和反复做相关习题,掌握建立一些简单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传递函数的定义、特点以及8个典型环节的表达式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考查对象,这个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只要通过多做习题即可掌握,本章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系统框图的表达特点及其简化,可能会考系统框图化简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最后学员可对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与系统框图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这也有助于学员对后面几个章节以及本门课程的理解。从题型来讲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也可能会出现简答题和求解系统传递函数的计算题。3.1概述
(一)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
(1)定义:描述系统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动态性能的运动方程
(2)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析法、实验法
(3)数学模型的形式:
时间域: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
复数域:传递函数、结构图
频率域:频率特性
(二)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简单地理解线性系统,即满足叠加原理的系统就是线性系统,反之即为非线性系统。本课程着重于经典控制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线性系统。
对线性定常系统和线性时变系统的定义做到了解即可。
3.2 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一)机械系统
学会应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机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方法:达朗贝尔原理——作用于每一个质点上的合力与质点惯性力形成平衡力系。

【例题】图所示常见的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当系统有外作用力时,求系统的微分方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得运动方程式

整理得微分方程:


解析:以



消去

![]() |
(二)电路网络
方法:基尔霍夫定律
电流定律:汇集到某节点的所有电流的代数和为0;

电阻:
![]() |
电感:
![]() |
|||
![]() |
|||
电容:
【例题】 图所示R、L、C无源电路网络,求该网络关于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微分方程。

分析:确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输入为


![]() |
整理得微分方程式:
![]() |
3.3 传递函数
(一)传递函数的定义及其特点
1.传递函数的定义: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记为G(s)。
(零初始条件:t<0时,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均为0;输入量施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即t<0时,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也均为0。)

2.传递函数的性质:
(1)传点函数的概念只适应于线性定常系统,它只反映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的动态性能;
(2)系统传递函数反映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只与系统本身参数有关,与外界输入无关;
(3)对于物理可实现系统,传递函数分母中s的阶次n与分子阶次m的关系必然是n≥m,(因为实际的物理系统总存在惯性,输出不会超前于输入);
(4)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对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5)传递函数不说明被描述的系统的物理结构,不同性质的物理系统,只要其动态特性相同,就可以用同一类型的传递函数来描述。
(二)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分母多项式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注意填空、选择题)

(三)传递函数的典型环节及其数学表示方法
①比例环节:


特点: 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不失真,不延迟。

K——环节的放大系数

传递函数:

运动方程式:
特点: 储能元件,输出落后于输入量,不立即复现突变的输入。


传递函数: K——环节的放大系数
![]() |
运动方程式:
特点: 累加特性,输出滞后于输入,具有记忆功能。

④微分环节:

特点: 微分环节能反映输入的变化趋势,增加系统的阻尼,强化噪声。
⑤振荡环节:

特点:

⑥延迟环节:

特点:输出滞后于输入但不失真。
3.4框图
(一)系统框图的结构要素


系统框图的优点:
系统框图形象直观地描述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以及信号在系统的传递变换过程;可以由局部环节的方框联成整个系统的方框图,再将方框图简化,就易于写出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揭示和评价每个环节对系统的影响。注意:即使描述系统的数学关系式相同,其系统的方框图也不一定相同。(注意选择题)
(二)动态系统的构成
任何动态系统和过程,都是由内部的各个环节构成,为了求出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先画出系统的方框图,并注明系统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系统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归纳起来有三种:串联、并联、反馈)
(三)框图的等效变换及其简化
在简化过程中注意遵守两条基本原则。
原则:1)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2)各反馈回路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
①串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传递函数的乘积。

②并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③反馈联接

④相加点移动


相加点合并,即类型相同且相邻的两个点(相加点或引出点)位置可以互换或合并。
⑤引出点前、后移动(分支点移动)

画系统方框图及求传递函数的步骤:
确定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列写微分方程;
初始条件为零,对各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
将各拉氏变换分别以方框图表示,然后连成系统,求系统传递函数。
【例题】试简化图示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

解析:将系统框图中间的分支点后移,根据前面的分析得,

![]() |
3.5机、电系统的传递函数
机电系统的的传递函数,要求达到综合应用的层次,学员需要多做此类习题,会求各种机械系统、电网络系统的传递函数。举例说明:
1.电网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