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二学位 >

第四章 - 如何设计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2020-09-17 08:09来源:未知

第四章  如何设计研究方案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研究设计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设计选择的条件,掌握研究设计的基本过程,能够围绕一定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撰写研究计划。
                  第一节  研究方案是什么
研究方案的形式化体现是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表达研究者的研究意图,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步骤等方面的书面陈述。研究计划的好处有:便于他人判断自己意图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利于研究者反思自己研究历程,并加以改进;避免研究者依靠个人记忆而忘记研究者中的某些程序细节;帮助研究者以最佳的陈述方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一般认为,研究计划的结构与最后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结构相差无几。
一、一般研究计划的写法
1、导论部分
2、文献综述部分
3、研究设计与方法部分
4、资料分析
5、预期结果部分
6、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
7、研究条件与物质保障
8、经费预算部分
二、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中的研究计划
常以开通报告形式出现,开通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论文框架、资料收集方法、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及参考文献。
三、申请立项课题的论证报告撰写
申请立项课题的论证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即研究意义、课题研究定位、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课题完成条件与课题研究步骤以及人员分工等,其中课题研究定位包括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定位。它与学位论文的开通报告的区别有:报告选题类型不同;报告研究类型不同;报告完成主体不同。
                 第二节  研究前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目标
(一)探索性研究
三个目的:满足研究者了解某事物好的奇心或欲望;探讨周密研究某一问题的可能性;探索更为周密的研究方法。
(二)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某一事物或事件进行描述,它通常要对该事物发挥的时空特征、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方位的描述,观察、调查称为描述性研究的主要手段。描述性研究的方法有简单列举法、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
(三)解释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是对事物或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探讨,主要目的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其主要方法是实验和测量。
在多数研究中,上述三种研究设计都是必要的,只是在某一具体研究中各有所侧重。
二、对研究问题性质的分析
(一)状态特征分析判断
主要分析不同分析单位的各种存在状态,如个人的性别、年龄等;社会组织的规模、结构及其成员的概括性描述。
(二)内部心理变量分析判断
主要研究态度、信仰、个性特征、偏见、素质等
(三)特征性行为分析判断
主要包括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工作行为、教育选择行为、不良行为等。学前教育情境中的特征性行为有师幼互动行为、亲子交往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儿童游戏行为等等。
三、研究设计类型选择
(一)横向设计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入为了研究儿童了解自身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就可以运用横向设计对3岁至5岁儿童进行试验,结果发现,4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了解自身与他人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横向设计。它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藐视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于选取和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缺点是不能说发展的因果联系。
(二)纵向设计
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如为了考察智力成长的过程,美国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追踪研究,积累了这些被试从童年到老年智力发展的资料。优点是可以获得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资料,但费时费力,周期长且取样困难
(三)交叉设计
是将横向设计和纵向设计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或转折点。
四、研究动机审视
(一)检验理论或研究假设
一个理论通常包含系列的关联假设,用某种方法对假设的真实性作出判断就是检验假设。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检验理论或假设,它是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使命,也是学前教育研究的最基本动机。
(二)契约动机
就是科学家与国家、政府、团体或者其他机构及个人签订合同从事某项研究。
(三)学习目标研究
为学习而研究,或者为体现自己的学业水平而开展的研究。
(四)专业成长研究
为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的研究就是专业成长研究,这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取向。
(五)无框架研究
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发现问题、选择研究问题,在现有清晰的看法或观念指导下研究,更易产生原创性研究成果。
五、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选择的条件
(一)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遵循的是自然主义原则,因而研究者不需要对研究情境进行操纵和干预,也不需要控制变量和形成假设并将假设强加于被试。质性研究设计具有自然性、灵活性、自动性等特征,因此又被称为发展设计。
(二)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一般是确定研究问题后,事先形成假设,然后设计特定的程序来检验假设。这与质的研究不同,质的研究必是悬置先人假设和研究者的先知先见,以自然态度进入研究情境,在情境中收集、分析资料进而形成假设。
                 第三节  研究中的设计
一、选定分析单位
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常见分析单元有个人、个体内某一特征或状态(个体体质、生理、心理、行为等)、群体(家庭、班级、同事、朋友、学习小组、研究共同体、家园合作伙伴等)、组织(托幼机构)、社会文化产品(书籍、教材玩具、诗歌等)等
二、研究假设建立
(一)研究假设的特点
1、可推测性
在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之前,它具有可推测性,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
2、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基础
假设属于有根据的猜测模式以真实实施材料为基础的。
3、是人类的认识逐步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通过科学实验,可不断地修正、补充假设,最终逐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某些方面。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方法
1、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麦克勒从图形知觉研究中提出神经心理学假设就属于此类。
2、类推的方法
通过对动物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类推到人身上
3、移植的方法
应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新技术来研究本学科,如通讯工程中的信号检测论,美国新学家把它移植到心理学当中。
4、经验公式的方法
对于实验数据,经数学方法处理之后,往往可以找出经验公式,这种经验公式虽然是有限次数实验获得,有很大局限性,但也以此为基础提出假设。
5、分类归纳的方法
经常调研,把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门别类地整理分析,并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或提出相应假设。
6、由因推果的方法
更常用的是提出因果假设的方法,即“如果A,则B”。
(三)形成研究假设的技巧
1、形成假设必须以事实材料为基础,但不能等待事实材料的积累
2、假设必须能解释已有事实,预言未来的事件并能以实验予以检验
3、所形成的假设必须充分运用科学原理和新的线索,而不要被传统的错误观念所束缚
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心理学权威冯特断言,高级心理过程不能进行试验研究,但学生在艾宾浩斯的启示下,毅然冲破了老师的断言,并建立了符兹堡心理学派。
4、审慎地对待不同的假设
不同的研究者同时对某一个问题提出几个假设,甚至有对立假设,因此要审慎对待,每一个假设都有自己的依据,审慎对待对完善自己假设有益。
5、假设的结构应简明清晰
形成假设过程要加以精炼,例证假设结构简明,抓住关键。
三、概念界定与操作化
教育理论的基本构成是教育概念和教育变量,它们相互联系形成的陈述就是命题,因而概念界定和变量操作化界定是教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概念操作化就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概念,比如要研究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其中疲劳就是一个含义明确的概念,为了进行试验研究,就要对疲劳下一个操作定义。
四、抽样设计
(一)随机抽样设计
是指抽取样本时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这种抽样方法是建立在统计学的抽样分布理论基础上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单纯随机抽样设计
从总体中完全按照随机的方式抽取调查样本,有随机性和独立性两个特点。它可以通过抽签法、随机数码表法以及摇号机摇号来实现。
2、机械抽样设计
是指把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一定顺序编号,然后按照固定的间隔抽取样本,间隔大小应由样本容量与总体中个体书目的比例来确定。如调查某校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拟从1500名大学生中抽取150人作为样本,那么抽样间隔就是1/10,即每隔10人抽取一人。
3、整群抽样设计
从总体中抽取研究样本,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而是以一个群体作为抽样的单位,以此种方式抽取的调查就是整群抽样设计。如了解某市物理学科高考成绩,就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来进行抽样。
4、分层抽样设计
是指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部分(每一部分叫一个层),再分别在每一部分中随机抽样。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总体已有的信息,因此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总体原则是层内差异越小越好,而层与层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好。
(二)非随机抽样设计
学前教育研究中并不是所有的条件下都适合随机抽样,大量的研究并不具备随机抽样设计的要求,因此非随机抽样就显得十分重要。
1、全面抽样设计
指样本中所有单元都被抽取的样本设计。
2、最大差异抽样设计
指研究中为了对某种特征提供最大的差异,在研究总体中抽取差异最大的样本个体。
3、极端个案抽样设计
指从抽样框中选择某一特征连续体中两端个案作为抽取对象进行研究。如评价两所幼儿园生活习惯的养成情况,就可以分别从最好的班级和最差的班级中抽取幼儿。
4、典型个案抽样设计
是从研究对象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研究单元或个体,以最大限度地反映该单元或研究个体的独特性。
5、同质性抽样设计
指研究者在研究中抽取具有同质的群体、亚群体或个体单元,以发现他们共同特质或行为心理模式。
6、深度抽样设计
是指研究者选择跟研究目的有关并特别感兴趣的对象作为研究样本的抽样设计方法。
7、关键个案抽样设计
是指研究者选择对某一理论或研究方案特别有利的样本。
8、滚雪球抽样设计
适合于被试难以大量获得的情况。研究者先寻找某一对象,然后让其推荐更多的人选。
9、分层目的性抽样设计
它与最大差异抽样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事先将研究对象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或水平,然后又目的地的选取样本。
10、方便抽样设计
是指研究样本的选择是以便于研究者研究为出发点,主要表现为研究者容易获得被试或容易搜集数据,或研究成本较低。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