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二学位 >

第五章 - 如何进行观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7 08:11来源:未知

第五章  如何进行观察研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观察研究类型、观察研究计划的制定,知道如何进行观察者培训、如何进入观察现场、学会田野笔记、轶事记录、日记描述、时间取样记录、时间取样记录、等级记录等观察记录方式的具体操作策略。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观察什么
学前教育观察类型很多,不同角度可分为不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这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进行的划分。自然情境的观察又称为现场观察,是指在现场的自然情境中不加以控制的观察,观察者一般不做任何努力去操纵变量或控制个体的行为而只是观察与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与行为。如教师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或者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等都可以通过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得到组号的理解。实验室观察又称为控制观察或条件观察,是指在实验室有控制的条件下的观察,需要设置特定的情境,规定刺激的性质,观察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行为。这种观察对环境条件认为控制要求比较高,对一般托幼机构来说,实施比较困难,且该观察生态效应差,研究结果推广性也较差。
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按照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试活动进行的划分,幼儿教师最主要的还是采用参与性观察,在参与性观察中,观察者实际地参与了观察对象正在活动的环境当中,其身份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公开的身份容易被确认,进而影响到研究对象的行为。参与性观察有利于发现问题,且可以比较深入,但参与尺度把握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非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不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在非参与性观察中,观察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非参与性观察得到的资料和结论客观性较强,但观察内容易停留于表面,难以获取深层次的信息。
三、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按照观察过程记录方式和结果处理手段不同进行的划分。定量观察是指事先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所进行的观察,也称为结构性观察和系统性观察。定性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简要的观察提纲,在观察现场对被试进行最详细、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补充与完善的一种观察。是一种观察计划周密性较差,结构松散的观察,故又称为非结构性观察。常见的定量观察记录方式有四种:时间取样观察记录、事件取样观察记录、项目清单、等级量表,常见的定性观察记录方式有描述体系、叙述体系、图式记录与仪器记录等四种形式。
 
                        第二节  观察前的准备
一、确定观察问题
确定观察问题在于明确观察活动中应该观察什么,观察问题往往是由课题研究问题决定的,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所涉及的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与相关事件。要使观察问题准确地反映由研究目标决定的研究问题,研究者务必要保证观察问题的操作性,这对定量观察来说尤为重要。如美国心理学家帕顿在“儿童游戏的研究”的中观察2-5岁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他预先将儿童参与社会性性活动或群体活动的行为分为无所事事、旁观、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等六类,并确定了各类的操作定义。
二、制定观察计划与观察提纲
观察研究计划的制订一般应考虑研究问题的特征、观察对象活动特点与要求、观察者自身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一份完整的观察研究计划应该包括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地点、观察方式与手段、对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观察者之间的分工以及观察报告撰写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而观察提纲是观察计划的具体化、明确化,一般应在遵循观察目标与观察计划的基本要求下,包括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时间要素、地点环境、观察方式等几个方面。观察提纲一定要有灵活性,因为会有一些偶发事件存在,因此观察者在观察提纲设计相关观察预案是合理的。
三、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研究者对观察方式的选择往往会直接影响观察所收集到资料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客观性,因此要慎重选择。一般来说在选择观察方法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观察研究目的
    观察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活动的统帅,直接影响对观察方法的选择,一般来说涉及了解程度好坏水平等就用定量观察法;涉及了解行为或事件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发生就可采用定性观察法或参与性观察。
(二)观察对象活动的特点
    如果与观察对象的行为相关活动有比较明显的时间规律,宜采用时间取样研究,有些观察行为或事件在空间上比较分散,参与性观察就比较难;有时观察对象的行为发生种类较多,变化又快,定性观察难度就比较大。
(三)观察者已具备的观察条件
各种主客观条件观察经验、水平,观察设备仪器等
四、培训观察者
    确定观察者的意见一致与减少观察者效应是培训观察者的重要目的,这样可以保证观察的信度和效度。观察者效应是指观察者对收集的数据或文字信息的效度或信度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如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观察者个人的偏见、观察者污染、观察者遗漏、观察者倾向。培训观察者具体步骤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步要与他们讨论观察方式,培训者应该详细地描述观察计划或观察提纲中的每一个构成要件,帮组受训者对被观察和被记录的内容以及方法形成深刻的理解;第二步,进行实践观察,这种观察可以进入幼儿园的班级进行,也可以通过录像进行。
五、获准进入现场
要顺利进入现场,研究者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向观察对象所在单位详细解释观察目的,正确相关人员配合;二是要切实了解和熟悉观察对象的生活与活动规律,以保证观察顺利进行。
                        第三节  观察的实施
一、进入观察现场
研究人员进入现场观察时,一方面要尽可能注意不干预被试活动,不干预活动的目的在于不影响被试自然行为的发生,从而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要讲究观察记录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观察目的、观察内容和观察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选择。另外,对于观察研究当中一些突发事件,如生病、天气变化、活动安排变化,研究者要学会灵活有效处置。必要时对研究计划进行调整修改。
二、观察记录
定量记录和定性记录是比较常用的两种且适合中国人习惯思维的观察记录方法,两种并不互相排斥,相反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证明。
(一)定性观察记录
以非数字如非数字形式呈现观察内容。
1、描述体系
是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以外的各种描述,既属于分类体系,又属于开放定性体系,它往往抽取较大时间片段,同时对行为的各方面进行记录,如教材中教学技能的观察记录表,就对教学技能的几个方面的表现进行描述,就属于此类。
2、叙述体系
它与描述体系的区别在于不是预先设置的分类,而是事先抽取一个事件的片段,在观察的同时对相关事件与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必要时还可以加入观察者的一些主观评价。这种叙述体系又包括田野笔记、日记描述、轶事记录以及样本描述等四种形式。
(1)田野笔记法
这是人类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是用书面语言进行记录,观察者针对某个较大主题,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尽可能详尽的记录被试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包括目标对象自身的全部言行,以及该对象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于交往,这是定性观察最基本的记录方式。田野笔记对幼儿教师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一种记录方式,它简便易行,且能提供研究对象连续而真实的画面,但易受研究者自身研究素养、理解能力、文字水平等方面限制和影响比较大,主观性较强。
(2)日记描述法
是对同一个或者同一组被试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进行反复观察,把观察到的关于被试的新行为、新发展记录下来,进行研究,可以逐日记录,也可以隔日记录。它能提供较长期、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能记录被试发展的真实过程=连续性行为,能描述被试生活环境及其各种行为,有利于对行为进行质的分析。但局限在于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观察容易带有主观性,观察案例有限,比较难以概括出研究对象的一般特点,费时费力。
(3)轶事记录法
它与日记描述法的区别在于它主要对与研究相关的某件事件进行进行详细地描述,注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资料或信息,而不是连续记录一个特定儿童的行为及其发展。比如,记录幼儿如何解决问题,关注有关行为的发生于表现;研究幼儿的模仿行为,可以记录幼儿最喜欢的成人行为方式和如何模仿。
    (4)样本描述法
是在一段特定的有代表性的时间内,对发生的行为按顺序进行详尽的记录,例如某个班级每天下午4点到4点半的情况,或者某位教师一天的工作。或者某位幼儿每天晚上生活和学习的情况等,这种记录有利于形成个案研究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材料的积累,有可能出现个体行为的规律性特征和模式。
3、图式记录
即用位置图、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是一种直观的观察记录方式,它是观察记录的一种辅助手段,定量和定性观察都可以用。
(二)定量观察记录
1、时间取样记录
是指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次数的一种观察记录方式。运用这种记录方式观察者在观察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通过预观察对所要研究问题进行摸底,了解这类问题的研究是否符合时间取样观察记录的两个基本条件:行为或事件是外显的和经常发生的。其优点是非常客观,容易理解和接受,不足在于一些行为事件的特质不能记录
①时间取样法最著名的早期研究者帕顿(M. B.Parten),于1926年10月—1927年6月间开展了一项观察研究,研究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状况;
②“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简称FIAC)是一种指导系统观察的分类体系,运用于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记录与解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米勒与戴尔(Miller 与Dyer)于1975年运用同步时间取样法观察研究了4个学前教育机构在某些方面的差异。他们把教师的教学技巧分为6个类型:担任角色、举例、操作、言语指导、提问、反馈。
2、事件取样记录
是从被试多种多样的行为中选取一种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观察,在自然情境中等待索要观察的行为出现,然后记录这一行为全貌的观察手段。它与时间取样的区别在于获取资料重在行为事件的特点和性质,以此作为观察者注意的中心,而前者重心在于事件行为的存在。且它不受时间限制,运用范围更广。达维(Helen C.Dawe)关于“儿童争持事件”的研究是这一记录方式的典型运用。达维(Helen C.Dawe)对学前儿童的200例争执事件的研究分析,是在自然情景中运用事件取样技术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是在幼儿园的自由时间里,对儿童的自发发生的争执事件做了观察描述。观察者对25个月至60个月的40名观察对象(女19人,男21人)进行了58小时的观察,记录争执事件200例,平均每小时3-4次。
3、项目清单
是指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并可能发生的行为或其他项目,观察者在每一种要观察的行为或相关项目发生时做记号,它的作用在于核查所要观察的行为和项目有无发生。其形式可以依观察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4、等级记录
是指观察者带着某种目的,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次观察,,然后用某种等级评定量表对所要研究的特性加以评定的观察记录手段。它一般不需要马上记录往往在事后依赖记忆对行为事件作出评定,是对行为事件作出评估而不是描述。等级记录中常用的等级量表有数字评定量表、描述评定量表、累计评定量表三种。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