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 如何做教育行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7 08:18来源:未知
第十章 如何做教育行动研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条件与基本特征;理解学前教育区域性行动研究的类型;熟悉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阶段;初步掌握幼儿园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策略;能够尝试开展学前教育行动研究。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概述
一、幼儿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必要性
(一)改进传统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
传统幼儿园教师进修存在诸如制度化不够、偏重于正式进修、教师进修意愿不强烈、课程与方式不理想、缺乏专业发展的中心概念等问题,教师仅需变成一种负担,成为被教育、被训练的对象和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失去了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因此,以幼儿园为中心的园本教师进修已称为国外学者一致提倡的教师进修教育模式。行动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幼儿园为中心,以幼儿园为本位的教师进修模式,提供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独特空间和途径。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立与专业发展的要求
幼儿园教师长期孤立于教师教学情境,特别需要来自园长与同事在专业工作与情感上的支持。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之一,即借由幼儿园教师与其同事及其他教育专业工作者或教育相关人员之间交互批判和反省与协同学习的情境,建立教师的专业共同体,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权威,并改善教师的专业生活。
(三)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
各国教育改革都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赋予教师权力,强调改进教师的专业地位。教育行动研究顺应了这一改革背景,它使教育专业工作者所形成的教育专业群体成为“批判性群体”,并构成批判性的教育专业网络,一线幼儿园教师只有激发专业自主意识,主动反省,探究自己教育实践,才能真正主导教育改革。
(四)幼儿园教师知识观、教育观转变的需要
教育行动研究是引导进步,提升教育专业地位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职前所获得知识很快过时。教师通过教育行动研究,获得知识、检验知识、反省和修正知识。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批判、反省和重组得到的知识是强有力的教学实践基础,这个过程能促进教师知识观和教育观改变。
二、学前教育区域性行动研究的类型
(一)按研究模式划分
可分技术模式、实践模式和解放模式。其中,技术模式的核心是行动中的操作;实践模式的核心是行动中的理解;解放模式的核心是行动中的批判。
(二)按研究内容划分
可分为制度革新、观念变革、幼儿园课程、幼儿园保教、幼儿游戏、幼儿室内外活动、区域活动等类型
(三)按研究层级划分
可分为全国性的协作的行动研究,省市县间合作性的行动研究、幼儿园间的行动研究,班级学科领域间的行动研究,幼儿园内特定群体的行动研究,幼儿教师自愿组织的行动研究。
(四)按组织方式划分
可分为政府组织、托幼组织倡导和支持下的行动研究和教师、管理者自发组织的行动研究。
(五)按沟通方式划分
可分为现实情境每天交往的行动研究(班级内、工作小组内的行动研究),定期直接交往的行动研究,虚拟现实的、网上合作的行动研究。
(六)按研究目标与结构划分
可分为组织的改革和革新型组织目标的行动研究,个人专业发展和业务改进的个人目标的行动研究,或者二者兼顾的行动研究。
(七)按研究成员构成划分
可分为研究者、领导者、员工结合的模式,或者专业型教师、新教师、在读师范生结合的模式,或者研究者、教师、家长甚至幼儿园结合的模式。
三、幼儿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开展行动研究的循序渐进性
(二)开展行动研究的协同性
建立协同性行动研究网络十分必要吗,加强交流和沟通
(三)开展行动研究的情境性
它是行动研究的具体境脉,幼儿园行动研究的具体境脉是幼儿园教室及相关的其他幼儿活动场所,其中教室是大本营和基本单位。
(四)开展行动研究的生态性
专指幼儿园和教育主管部门腰围开展行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搭建物化平台、营造社会氛围等。
幼儿园还可以通过以下条件准备以提高行动研究质量:1、将行动研究纳入园本教师培训的框架中,建立园本教师评价体系;2、为教师提供行动研究的档案支持系统;3、为行动研究教室提供观察记录系统;4、定期让专家指导教师的行动反思笔记;5、提供行动研究交流平台,规定交流时间、地点方式和标准。
第二节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思想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可视为应用研究的一种,是教育实践情境中的教师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单独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发展成研究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条件
1、应具备研究的动机、目的与问题
2、应具有丰富的文献基础
3、应建立系统化并且真实、丰富的档案文件及数据记录(尤其是行动中变化的相关数据)
4、应具备系统化的资料收集过程和方法
5、应完整地呈现行动研究过程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探究—介入”的行动主旨
“探究—介入”的行动根植于教学实践之中,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改进的动力,行动研究强调研究的行动性,要求研究者到实际工作中,在现场的行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二)以研究者自身作为研究对象
“教师即研究者”表明教师既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又是客体,这是行动研究的最大特色,教师是主动地研究者。
(三)行动研究的自我反思
在行动中反思是其另一个重要特征
(四)建立协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
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民主平等与合作参与的学习共同体精神。
(五)教育行动研究的有效追求
教育行动研究的效度是以教育发展进步为依据,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与反省思考中持续进行效度检验。
(六)教育行动研究强调伦理关系的建立
研究伦理涉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协同研究者之间以及研究者与其他相关者之间的交互关系,这些关系在教育行动研究中都是相当重要并且独特的问题。同事教育活动是有价值的活动,任何行动的尝试都不容许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伤害,因此这是行动研究特别应注意的伦理原则。
(七)教育行动研究是公开形式的探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以是教师个人进行,但不一定是教师个别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公开形式的探究,教师应把收集或记录的资料随时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分享和讨论,并籍以厘清与辨明资料中的冲突与矛盾。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阶段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的起始
行动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前教育教学的实际,着眼于改进现状、改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幼儿难以组织,主题故事如何呈现,如何让幼儿对主题感兴趣,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等。此外,行动研究者还需要澄清一下几个问题:你遇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有哪些?,是内在原因还是外在原因?
(二)计划
问题界定之后,就需要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总计划,并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计划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目标;2、行动研究的步骤与时间安排;3、计划执行表的制定,计划的实施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要考虑行动者本人的工作经验与研究能力,该问题可以与哪些人合作,在实施过程会受到哪些人或事件的影响,所需人力、物力有多少。
(三)协同合作
一项行动研究通常需要研究共同体协同完成,这一研究共同体可能是所有行动研究人员的组合,也可能是行动研究人员与非行动研究人员的组合。行动研究人员需要在行动研究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协同合作,共同分享行动经验,保持开放心态,与他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四)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环节,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中改善实践质量教学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不能以脱离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因而具有更大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在整个行动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和档案资料来收集资料。
(五)评价
行动研究的评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行动研究问题是否明确;2、行动研究计划是否周详;3、行动研究是否执行了行动计划;4、资料收集整理是否完整、准确;5、资料的分析和解释是否恰当;6、评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六)报告
行动研究是否需要撰写报告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总体看,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行动研究的核心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而不是强调研究的形式化,因而更重视行动研究的实践效果;另一种看法认为行动研究不仅是行动研究共同体自己的事情,行动研究报告除了供研究成员作为反思的的依据之外,还可以供其他相关成员学习借鉴,分享行动研究的经验,改进行动研究的实施效果,提高行动研究质量。
四、教育行动研究的伦理原则
(一)行动前向有关人员、单位和组织机构咨询协商
(二)应遵循团队公开协商原则,而不是个人隐蔽性探究
(三)所有参加者应平等的参与行动研究方案,不愿意参加者也应受到尊重
(四)目的应让每一个参加者了解,不应隐瞒
(五)过程保持透明性,以随时接受批判、反省和建议
(六)观察记录和档案收集应征得当事人和主管领导认可
(七)观察和访谈记录应随时加以修正,以保证信息的正确有效
(八)涉及他人描述性资料需经当事人同意方可公开或出版,引述应匿名
(九)所有成员对不公开的研究资料都有保密责任
(十)所有成员达成的共识都应该严格遵守
第三节 学前教育行动研究实例(略)
一、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计划
三、协同合作
四、行动
五、评价
六、报告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条件与基本特征;理解学前教育区域性行动研究的类型;熟悉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阶段;初步掌握幼儿园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策略;能够尝试开展学前教育行动研究。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概述
一、幼儿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必要性
(一)改进传统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
传统幼儿园教师进修存在诸如制度化不够、偏重于正式进修、教师进修意愿不强烈、课程与方式不理想、缺乏专业发展的中心概念等问题,教师仅需变成一种负担,成为被教育、被训练的对象和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失去了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因此,以幼儿园为中心的园本教师进修已称为国外学者一致提倡的教师进修教育模式。行动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幼儿园为中心,以幼儿园为本位的教师进修模式,提供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独特空间和途径。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立与专业发展的要求
幼儿园教师长期孤立于教师教学情境,特别需要来自园长与同事在专业工作与情感上的支持。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之一,即借由幼儿园教师与其同事及其他教育专业工作者或教育相关人员之间交互批判和反省与协同学习的情境,建立教师的专业共同体,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权威,并改善教师的专业生活。
(三)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
各国教育改革都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赋予教师权力,强调改进教师的专业地位。教育行动研究顺应了这一改革背景,它使教育专业工作者所形成的教育专业群体成为“批判性群体”,并构成批判性的教育专业网络,一线幼儿园教师只有激发专业自主意识,主动反省,探究自己教育实践,才能真正主导教育改革。
(四)幼儿园教师知识观、教育观转变的需要
教育行动研究是引导进步,提升教育专业地位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职前所获得知识很快过时。教师通过教育行动研究,获得知识、检验知识、反省和修正知识。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批判、反省和重组得到的知识是强有力的教学实践基础,这个过程能促进教师知识观和教育观改变。
二、学前教育区域性行动研究的类型
(一)按研究模式划分
可分技术模式、实践模式和解放模式。其中,技术模式的核心是行动中的操作;实践模式的核心是行动中的理解;解放模式的核心是行动中的批判。
(二)按研究内容划分
可分为制度革新、观念变革、幼儿园课程、幼儿园保教、幼儿游戏、幼儿室内外活动、区域活动等类型
(三)按研究层级划分
可分为全国性的协作的行动研究,省市县间合作性的行动研究、幼儿园间的行动研究,班级学科领域间的行动研究,幼儿园内特定群体的行动研究,幼儿教师自愿组织的行动研究。
(四)按组织方式划分
可分为政府组织、托幼组织倡导和支持下的行动研究和教师、管理者自发组织的行动研究。
(五)按沟通方式划分
可分为现实情境每天交往的行动研究(班级内、工作小组内的行动研究),定期直接交往的行动研究,虚拟现实的、网上合作的行动研究。
(六)按研究目标与结构划分
可分为组织的改革和革新型组织目标的行动研究,个人专业发展和业务改进的个人目标的行动研究,或者二者兼顾的行动研究。
(七)按研究成员构成划分
可分为研究者、领导者、员工结合的模式,或者专业型教师、新教师、在读师范生结合的模式,或者研究者、教师、家长甚至幼儿园结合的模式。
三、幼儿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开展行动研究的循序渐进性
(二)开展行动研究的协同性
建立协同性行动研究网络十分必要吗,加强交流和沟通
(三)开展行动研究的情境性
它是行动研究的具体境脉,幼儿园行动研究的具体境脉是幼儿园教室及相关的其他幼儿活动场所,其中教室是大本营和基本单位。
(四)开展行动研究的生态性
专指幼儿园和教育主管部门腰围开展行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搭建物化平台、营造社会氛围等。
幼儿园还可以通过以下条件准备以提高行动研究质量:1、将行动研究纳入园本教师培训的框架中,建立园本教师评价体系;2、为教师提供行动研究的档案支持系统;3、为行动研究教室提供观察记录系统;4、定期让专家指导教师的行动反思笔记;5、提供行动研究交流平台,规定交流时间、地点方式和标准。
第二节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思想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可视为应用研究的一种,是教育实践情境中的教师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单独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发展成研究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条件
1、应具备研究的动机、目的与问题
2、应具有丰富的文献基础
3、应建立系统化并且真实、丰富的档案文件及数据记录(尤其是行动中变化的相关数据)
4、应具备系统化的资料收集过程和方法
5、应完整地呈现行动研究过程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探究—介入”的行动主旨
“探究—介入”的行动根植于教学实践之中,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改进的动力,行动研究强调研究的行动性,要求研究者到实际工作中,在现场的行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二)以研究者自身作为研究对象
“教师即研究者”表明教师既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又是客体,这是行动研究的最大特色,教师是主动地研究者。
(三)行动研究的自我反思
在行动中反思是其另一个重要特征
(四)建立协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
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民主平等与合作参与的学习共同体精神。
(五)教育行动研究的有效追求
教育行动研究的效度是以教育发展进步为依据,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与反省思考中持续进行效度检验。
(六)教育行动研究强调伦理关系的建立
研究伦理涉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协同研究者之间以及研究者与其他相关者之间的交互关系,这些关系在教育行动研究中都是相当重要并且独特的问题。同事教育活动是有价值的活动,任何行动的尝试都不容许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伤害,因此这是行动研究特别应注意的伦理原则。
(七)教育行动研究是公开形式的探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以是教师个人进行,但不一定是教师个别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公开形式的探究,教师应把收集或记录的资料随时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分享和讨论,并籍以厘清与辨明资料中的冲突与矛盾。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阶段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的起始
行动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前教育教学的实际,着眼于改进现状、改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幼儿难以组织,主题故事如何呈现,如何让幼儿对主题感兴趣,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等。此外,行动研究者还需要澄清一下几个问题:你遇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有哪些?,是内在原因还是外在原因?
(二)计划
问题界定之后,就需要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总计划,并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计划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目标;2、行动研究的步骤与时间安排;3、计划执行表的制定,计划的实施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要考虑行动者本人的工作经验与研究能力,该问题可以与哪些人合作,在实施过程会受到哪些人或事件的影响,所需人力、物力有多少。
(三)协同合作
一项行动研究通常需要研究共同体协同完成,这一研究共同体可能是所有行动研究人员的组合,也可能是行动研究人员与非行动研究人员的组合。行动研究人员需要在行动研究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协同合作,共同分享行动经验,保持开放心态,与他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四)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环节,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中改善实践质量教学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不能以脱离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因而具有更大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在整个行动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和档案资料来收集资料。
(五)评价
行动研究的评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行动研究问题是否明确;2、行动研究计划是否周详;3、行动研究是否执行了行动计划;4、资料收集整理是否完整、准确;5、资料的分析和解释是否恰当;6、评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六)报告
行动研究是否需要撰写报告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总体看,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行动研究的核心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而不是强调研究的形式化,因而更重视行动研究的实践效果;另一种看法认为行动研究不仅是行动研究共同体自己的事情,行动研究报告除了供研究成员作为反思的的依据之外,还可以供其他相关成员学习借鉴,分享行动研究的经验,改进行动研究的实施效果,提高行动研究质量。
四、教育行动研究的伦理原则
(一)行动前向有关人员、单位和组织机构咨询协商
(二)应遵循团队公开协商原则,而不是个人隐蔽性探究
(三)所有参加者应平等的参与行动研究方案,不愿意参加者也应受到尊重
(四)目的应让每一个参加者了解,不应隐瞒
(五)过程保持透明性,以随时接受批判、反省和建议
(六)观察记录和档案收集应征得当事人和主管领导认可
(七)观察和访谈记录应随时加以修正,以保证信息的正确有效
(八)涉及他人描述性资料需经当事人同意方可公开或出版,引述应匿名
(九)所有成员对不公开的研究资料都有保密责任
(十)所有成员达成的共识都应该严格遵守
第三节 学前教育行动研究实例(略)
一、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计划
三、协同合作
四、行动
五、评价
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