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汉时期
发布时间:2022-05-14 12:22来源:未知
两汉时期
第一节 《诗大序》中的文学观念
《诗大序》是《诗经·关雎》前面的一段文字,可视为一篇相对独立的诗歌理论专论。其中所论及的诗歌创作、诗的功用、诗的风格等问题,对后世正统的诗歌理论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情志统一说
《毛诗序》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它还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说明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情志统一说对魏晋时期的“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在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二)关于诗的社会作用── 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际,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诗大序》鲜明地提出了诗的讽谏说,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这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诗大序》还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也涉及了诗的社会作用。“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增加了“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都说明了诗的巨大功能。《诗大序》还解释了变风、变雅的产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认为变风、变雅是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上的反映。
(三)诗六义
《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指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对于赋比兴的表现特点,《毛诗序》没有作具体分析,对风雅颂作了具体解释:“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指出是按《诗经》作品内容地域等的特点来区别风雅颂的。
(四)“发乎情,止乎礼义”
《毛诗序》继承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说,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政权服务。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以十分委婉的方式提出意见。这种要求情感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的观点,束缚了诗歌的发展。
【例题】
1、《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其中第二个“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对《毛诗序》具体内容的考查,在此,第一个“风”指的是“国风”,即《诗经》中的一种文体,第二个“风”指的是“讽谏”, 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意思。《毛诗序》是历年考试中的重点,既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名词解释的类型出现,如“情志统一说”,“诗六义”等,同样也可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一)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具体内涵: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史记 太史公自序》借古鉴今,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不是为了粉饰现实,这就是他作《史记》的动机;同时,也就是《史记》一书文学思想的基础。
【例题】
1、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气盛言宜 ”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 不平则鸣 ”论。
【解析】第一个题目是对司马迁写作《史记》动机的考查,第二个题目是从文学理论史上梳理“发愤著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此外,不排除“发愤著书”作为名词解释命题的可能性。
第三节 王充《论衡》中体现的文学思想
王充《论衡》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世,“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
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相辅相成。“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论衡·超奇》)。
3、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反对贵古贱今。《论衡·案书》:“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作家要有诚实的写作态度。“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 (《论衡·超奇》)。整部《论衡》的宗旨就是“疾虚妄”。
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主张通俗易懂,“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论衡·自纪》)。但对文学作品中的想像夸张持批判态度(见《艺增》),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例题】
1、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 ”。
【解析】这是对《论衡》一书核心主旨的集中概括。当然,对于王充《论衡》品评作者的标准,历年考题曾经也涉及过。
第四节 两汉对屈原其人及其作品的历史接受
屈原作品在两汉时期的历史接受状况包括:
1、汉初,对屈原作品评价很高,司马迁赞同刘安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矣。司马迁对屈原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和价值以及深远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汉武帝独尊儒术,杨雄和班固便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和明哲保身的哲学,非议和贬斥屈原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仅肯定屈原文辞的“宏博丽雅”。
3、站在刘安,司马迁一个营垒回击杨,班贬抑屈原的是东汉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序》中充分肯定屈原高洁的品质和由此而来的对待现实和政治的态度,对屈赋的艺术成就也有不少高明的见解,对屈原作品的影响也看的十分通透。
4、这场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肯定我国古代文学除《诗经》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学传统。
【例题】
1、在汉代对于屈原文学思想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争议,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所反驳的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A )
A.班固 B.司马迁 C.刘安 D.王充
2、露才扬己(名词解释):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汉·班固《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3、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一诗其中有一句“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其中屈、贾指的是 屈原 和贾谊。
【解析】这是对王逸《楚辞章句序》一书内容的考查,第一题是对具体屈原作品接受的考查,第二个题目虽是名词解释,其实是第一个题目的详细化,第三道题目是对文学批评史的角度对《楚辞》作为一种文学风格的认识。
第一节 《诗大序》中的文学观念
《诗大序》是《诗经·关雎》前面的一段文字,可视为一篇相对独立的诗歌理论专论。其中所论及的诗歌创作、诗的功用、诗的风格等问题,对后世正统的诗歌理论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情志统一说
《毛诗序》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它还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说明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情志统一说对魏晋时期的“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在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二)关于诗的社会作用── 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际,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诗大序》鲜明地提出了诗的讽谏说,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这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诗大序》还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也涉及了诗的社会作用。“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增加了“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都说明了诗的巨大功能。《诗大序》还解释了变风、变雅的产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认为变风、变雅是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上的反映。
(三)诗六义
《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指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对于赋比兴的表现特点,《毛诗序》没有作具体分析,对风雅颂作了具体解释:“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指出是按《诗经》作品内容地域等的特点来区别风雅颂的。
(四)“发乎情,止乎礼义”
《毛诗序》继承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说,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政权服务。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以十分委婉的方式提出意见。这种要求情感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的观点,束缚了诗歌的发展。
【例题】
1、《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其中第二个“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对《毛诗序》具体内容的考查,在此,第一个“风”指的是“国风”,即《诗经》中的一种文体,第二个“风”指的是“讽谏”, 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意思。《毛诗序》是历年考试中的重点,既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名词解释的类型出现,如“情志统一说”,“诗六义”等,同样也可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一)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具体内涵: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史记 太史公自序》借古鉴今,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不是为了粉饰现实,这就是他作《史记》的动机;同时,也就是《史记》一书文学思想的基础。
【例题】
1、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气盛言宜 ”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 不平则鸣 ”论。
【解析】第一个题目是对司马迁写作《史记》动机的考查,第二个题目是从文学理论史上梳理“发愤著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此外,不排除“发愤著书”作为名词解释命题的可能性。
第三节 王充《论衡》中体现的文学思想
王充《论衡》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世,“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
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相辅相成。“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论衡·超奇》)。
3、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反对贵古贱今。《论衡·案书》:“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作家要有诚实的写作态度。“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 (《论衡·超奇》)。整部《论衡》的宗旨就是“疾虚妄”。
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主张通俗易懂,“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论衡·自纪》)。但对文学作品中的想像夸张持批判态度(见《艺增》),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例题】
1、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 ”。
【解析】这是对《论衡》一书核心主旨的集中概括。当然,对于王充《论衡》品评作者的标准,历年考题曾经也涉及过。
第四节 两汉对屈原其人及其作品的历史接受
屈原作品在两汉时期的历史接受状况包括:
1、汉初,对屈原作品评价很高,司马迁赞同刘安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矣。司马迁对屈原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和价值以及深远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汉武帝独尊儒术,杨雄和班固便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和明哲保身的哲学,非议和贬斥屈原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仅肯定屈原文辞的“宏博丽雅”。
3、站在刘安,司马迁一个营垒回击杨,班贬抑屈原的是东汉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序》中充分肯定屈原高洁的品质和由此而来的对待现实和政治的态度,对屈赋的艺术成就也有不少高明的见解,对屈原作品的影响也看的十分通透。
4、这场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肯定我国古代文学除《诗经》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学传统。
【例题】
1、在汉代对于屈原文学思想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争议,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所反驳的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A )
A.班固 B.司马迁 C.刘安 D.王充
2、露才扬己(名词解释):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汉·班固《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3、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一诗其中有一句“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其中屈、贾指的是 屈原 和贾谊。
【解析】这是对王逸《楚辞章句序》一书内容的考查,第一题是对具体屈原作品接受的考查,第二个题目虽是名词解释,其实是第一个题目的详细化,第三道题目是对文学批评史的角度对《楚辞》作为一种文学风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