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期
发布时间:2022-05-14 12:25来源:未知
唐代时期
第一节 陈子昂的文学思想
(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他诗歌理论的一个纲领,他指出了晋宋以来“文章道弊”、“彩丽竞繁”的弊病。
(二)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主张提出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两晋、南北朝一部分文人的作品,具有偏重形式、内容空虚、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远背《诗三百》和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如何对待齐梁文学他肯定了风雅、汉魏诗歌的进步传统,指出了晋、宋以来“文章道弊”、“彩丽竞繁”的弊病。他着重提出“风骨”和“兴寄”两个问题,企图从精神上去变革五百年来的诗风。所谓“风骨”,就是健康的内容与生动有力的语言形式相统一。所谓“兴寄”,是“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自觉的倡导者。他的理论和创作对齐、梁以来的不良诗风,起到了“横制颓波”的作用,产生出“天下翕然,质文一变”的影响。
(三)汉魏风骨/建安风骨
所谓风骨就是健康的内容与生动有力的语言形式相统一。建安时期形成慷慨任气,刚劲有力的风尚,描写建功立业的抱负,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
【例题】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评价东方虬《咏孤桐篇》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始之音”是( C )。
A. 指曹魏后期出现的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玄谈风气
B. 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作品具有建安风骨
C. 泛指曹魏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D. 泛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宣扬玄理的作品
2、简述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的具体内容。(答案见上述串讲)。
【解析】上述选择题考察的是陈子昂《修竹篇序》中对“正始之音”的评价,一般而言,我们将“竹林七贤”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属于内容考察的范围;第二道题目作为论述题,整体考察陈子昂诗文革新的内容,题目难度偏大,考点较偏,也需要引起注意。
第二节 杜甫《戏为六绝句》论诗的主要内容
1、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意指庾信文章到后期作风的转变,不仅清新见长,而且纵横开阖。
2、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表明自己论诗并无古今之成见,他对齐梁文学的淫靡文风是持明确的批评态度,他看到了齐梁文学的不足,不愿步其后尘。
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别裁伪体谓去伪存真,别指别择,裁指裁去,伪体指模拟因袭没有生命力的东西,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两句是说,应该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而最后归依与风雅。杜甫提出了广泛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主张,其中也包含着“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转益多师,熔铸古今,把艺术修养建筑在博大深远的基础上,才能使完美的形式表现充实的内容,而接近于现实的风雅。
【例题】
1、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是( C )
A.陈子昂 B.李白 C.杜甫 D.韩愈
2、中国最早的论诗绝句为( B )
A.钟嵘《诗品》 B.杜甫《戏为六绝句》
C.元好间《论诗三十首》 D.厉鹗《论诗绝句》
3、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B )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解析】上述选择题考察的是陈子昂《修竹篇序》中对“正始之音”的评价,一般而言,我们将“竹林七贤”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属于内容考察的范围;第二道题目作为论述题,整体考察陈子昂诗文革新的内容,题目难度偏大,考点较偏,也需要引起注意。
第二节 皎然《诗式》中的文学思想
(一)重视诗教。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和圣人的功德相似。
(二)“取境”理论。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取境要自然浑成,“情在言外”,具有“文外之旨”。
(三)标举“自然”。他赞美曹植“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他把“不用事”(不用典)的诗奉为第一格。
(四)论述“复变”。 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日变。复指复古,变指通变。复变,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反对偷语偷意,主张巧于借鉴,合理偷势。皎然主张自立创新,复古而能通于变,体现了文学发展的辩证规律。
【例题】
1、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B )
A.滋味 B.取境 C.神韵 D.妙悟
2、皎然《诗式》主要谈的是( B )
A.诗歌的思想内容 B.诗歌的艺术表现
C.诗歌的格式 D.诗歌的格调
3、皎然《诗式》:“作者须知复变之道, 反古 曰复,不滞日变。”
4、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 取境 问题,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
【解析】第一道题目涉及的是王国维“境界“说与”皎然“取境”之间的关联;第二道涉及的是《诗式》主体内容,三、四两题是填空题,具体内容的考查。一般而言,对皎然《诗式》考查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主观性题目较少出现。上述是主要知识要点,需要学员理解记忆。
第三节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文学思想
白居易《与元九书》,元九即元稹。《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论的纲领,是他创作政治讽喻诗的经验总结。其理论内容主要包括:
(一)白居易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首先,白居易从文学同现实的关系着眼,认为文学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内容,而且应该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相联系,积极干预生活。基于这样的 认识,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明确结论。
诗歌的作用问题。在“为时”、“为事”的前提下,他反复阐明诗歌应该发挥其“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要求诗人对当时的社会弊端作如实的揭发、批判 。白居易强调风雅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用“风雅比兴”或“美刺比兴”作为最高准则。去伪存真,对六朝以来某些脱离现实、绮靡、颓废的文风及其影响作了坚决的否定。用诗歌这一文艺形式作为武器,批评政治,反映现实所谓为“惟歌生民病”,则已成为进步诗人自觉的 要求。白居易的主张,正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文学的思潮,在文学思想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但是,白居易所强调的文章“为时”、“为事”“为民”“为物”而作的目的。主要是“为君”“为臣”,是“愿得天下知”,这表现了他的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
(二)诗歌内容和形式必须互相统一: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出自白居易《与元九书》这句形象的阐明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情是根本,是诗歌的基础和支柱,义则是果实,是诗歌的深刻内涵,只有感情是不够的,诗歌要讲求语言得体,声韵恰当,意义深刻,言和声属形式范畴,言好比禾苗,声好比花朵,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根深才能苗壮花艳,没有苗花也谈不上硕果累累,只有内容与形式统一,才会有好诗。
(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元稹等继承杜甫的传统,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倡面向现实,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变现 名声疾苦,创造一种“质而轻,顺而肆“的诗风。
【例题】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出( A )
A.白居易《与元九书》 B.韩愈《答李翊书》
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D.李商隐《上崔华州书》
2、《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论的纲领,其中“元九”指的是 元稹 。
3、白居易《与元九书》:“每读书史,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4、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名词解释):答案见上。
【解析】选择题目属于直接考察出处的类型,较为简单,属于送分题;第二道填空题也是这一类型;第三道题目与第一题属于同一考点,可见其重要性,需要牢记;名词解释属于对内容的考察,需要再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此可见,这一节属于重点内容,历年均由考点设计。
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与中唐“古文运动”
(一)韩愈《答李翊书》的主要内容:文章阐述了如下四个问题:
第一,学古文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要获得文学上的成就,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
第二、学文的途径,要道文合一,要善于学习前人的作品,而写作要有创造性,不论是内容或词句,都要务去陈言。
第三、学文要有坚定的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
第四、写古文要以气为先。作者把气与言的关系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气是驾驭言的,所以强调“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体现的“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
第一,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
第二,谈到为文的目的既然在于明道,就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
第三,谈到学习五经旁及子史的问题。他肯定了 先秦古文,同时也特别注意到以先秦古文为渊源的两汉古文,尤其是司马迁的古文,这就把五经子史的文章归入文学的范畴,而破除了以儒家 成见。
第四,本篇还论述了各家散文以及《诗》《骚》等的特色,对它们作了适当的概括。
【例题】
1、《答李翊书》是 韩愈 写给他门人李翊的一封书信。
2、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 不平则鸣 ”论。
3、“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娘娘、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语出( C )
A.白居易《与元九书》 B.韩愈《答李翊书》
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D.李商隐《上崔华州书》
4、文以明道(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 ,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概括说法。唐代古文运动,为了反对六朝绮靡之风,曾把"文以明道"作为其理论纲领。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他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他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其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与韩愈相当的成就。。
【解析】整体看来,填空第一题较容易,且频繁出现,第二题属于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的历史考察,难度较大,需要理解记忆;第三题需要学员熟悉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内容,才能正确答题;“文以明道”这一名词解释牵涉韩愈、柳宗元二人,因此放在这里一并来说。
第四节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的文学思想
(一)韵外之致
出自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韵指“韵味”,等于说诗的语言,这个词是在说语言之外别有余味,即作家在《诗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出自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即近而不浮的意象,远而不尽的意境,提出近,指诗歌形象是真实的,近在眼前,而不流于肤浅,远指,诗歌 的含义令人回味,境界极为深远,不是意尽在句中,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才算得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思与境谐,强调意境 的创造。
【例题】
1.《与李生论诗书》的作者是( C )
A.皎然 B.钟嵘 C.司空图 D.王昌龄
2.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曾引“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盐酸之纠此句原出( D )
A.白居易《与元九书》 B.韩愈《答李翊书》
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D.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3、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所谓“韵外之致”指的是( B )
A.追求韵味达到极致 B.语言文字之外别有余味
C.语言文字之外的精致 D.韵昧消失的地方
4、试述司空图的“韵味说”。(问答题)
答: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5、什么是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请简要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渊源和意义.
(一)“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涛书》中提出的。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的是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思与境偕”是诗人们理想的,但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12分)
(二)这种思想在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是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皎然所说的“假象见意”和“诗情缘境发”的情境论在理论上也有相承之处。(3分)
(三)用“思与境偕”来概括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表述更为明确简洁,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唐代诗歌创作,特别是对陶渊明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实践的总结,对后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
【解析】从历年考题看来,这一考点十分重要。需要学员务必熟读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并认真阅读文选后“说明”部分,理解记忆。
第一节 陈子昂的文学思想
(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他诗歌理论的一个纲领,他指出了晋宋以来“文章道弊”、“彩丽竞繁”的弊病。
(二)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主张提出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两晋、南北朝一部分文人的作品,具有偏重形式、内容空虚、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远背《诗三百》和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如何对待齐梁文学他肯定了风雅、汉魏诗歌的进步传统,指出了晋、宋以来“文章道弊”、“彩丽竞繁”的弊病。他着重提出“风骨”和“兴寄”两个问题,企图从精神上去变革五百年来的诗风。所谓“风骨”,就是健康的内容与生动有力的语言形式相统一。所谓“兴寄”,是“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自觉的倡导者。他的理论和创作对齐、梁以来的不良诗风,起到了“横制颓波”的作用,产生出“天下翕然,质文一变”的影响。
(三)汉魏风骨/建安风骨
所谓风骨就是健康的内容与生动有力的语言形式相统一。建安时期形成慷慨任气,刚劲有力的风尚,描写建功立业的抱负,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
【例题】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评价东方虬《咏孤桐篇》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始之音”是( C )。
A. 指曹魏后期出现的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玄谈风气
B. 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作品具有建安风骨
C. 泛指曹魏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D. 泛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宣扬玄理的作品
2、简述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的具体内容。(答案见上述串讲)。
【解析】上述选择题考察的是陈子昂《修竹篇序》中对“正始之音”的评价,一般而言,我们将“竹林七贤”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属于内容考察的范围;第二道题目作为论述题,整体考察陈子昂诗文革新的内容,题目难度偏大,考点较偏,也需要引起注意。
第二节 杜甫《戏为六绝句》论诗的主要内容
1、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意指庾信文章到后期作风的转变,不仅清新见长,而且纵横开阖。
2、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表明自己论诗并无古今之成见,他对齐梁文学的淫靡文风是持明确的批评态度,他看到了齐梁文学的不足,不愿步其后尘。
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别裁伪体谓去伪存真,别指别择,裁指裁去,伪体指模拟因袭没有生命力的东西,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两句是说,应该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而最后归依与风雅。杜甫提出了广泛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主张,其中也包含着“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转益多师,熔铸古今,把艺术修养建筑在博大深远的基础上,才能使完美的形式表现充实的内容,而接近于现实的风雅。
【例题】
1、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是( C )
A.陈子昂 B.李白 C.杜甫 D.韩愈
2、中国最早的论诗绝句为( B )
A.钟嵘《诗品》 B.杜甫《戏为六绝句》
C.元好间《论诗三十首》 D.厉鹗《论诗绝句》
3、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B )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解析】上述选择题考察的是陈子昂《修竹篇序》中对“正始之音”的评价,一般而言,我们将“竹林七贤”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属于内容考察的范围;第二道题目作为论述题,整体考察陈子昂诗文革新的内容,题目难度偏大,考点较偏,也需要引起注意。
第二节 皎然《诗式》中的文学思想
(一)重视诗教。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和圣人的功德相似。
(二)“取境”理论。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取境要自然浑成,“情在言外”,具有“文外之旨”。
(三)标举“自然”。他赞美曹植“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他把“不用事”(不用典)的诗奉为第一格。
(四)论述“复变”。 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日变。复指复古,变指通变。复变,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反对偷语偷意,主张巧于借鉴,合理偷势。皎然主张自立创新,复古而能通于变,体现了文学发展的辩证规律。
【例题】
1、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B )
A.滋味 B.取境 C.神韵 D.妙悟
2、皎然《诗式》主要谈的是( B )
A.诗歌的思想内容 B.诗歌的艺术表现
C.诗歌的格式 D.诗歌的格调
3、皎然《诗式》:“作者须知复变之道, 反古 曰复,不滞日变。”
4、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 取境 问题,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
【解析】第一道题目涉及的是王国维“境界“说与”皎然“取境”之间的关联;第二道涉及的是《诗式》主体内容,三、四两题是填空题,具体内容的考查。一般而言,对皎然《诗式》考查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主观性题目较少出现。上述是主要知识要点,需要学员理解记忆。
第三节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文学思想
白居易《与元九书》,元九即元稹。《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论的纲领,是他创作政治讽喻诗的经验总结。其理论内容主要包括:
(一)白居易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首先,白居易从文学同现实的关系着眼,认为文学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内容,而且应该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相联系,积极干预生活。基于这样的 认识,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明确结论。
诗歌的作用问题。在“为时”、“为事”的前提下,他反复阐明诗歌应该发挥其“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要求诗人对当时的社会弊端作如实的揭发、批判 。白居易强调风雅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用“风雅比兴”或“美刺比兴”作为最高准则。去伪存真,对六朝以来某些脱离现实、绮靡、颓废的文风及其影响作了坚决的否定。用诗歌这一文艺形式作为武器,批评政治,反映现实所谓为“惟歌生民病”,则已成为进步诗人自觉的 要求。白居易的主张,正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文学的思潮,在文学思想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但是,白居易所强调的文章“为时”、“为事”“为民”“为物”而作的目的。主要是“为君”“为臣”,是“愿得天下知”,这表现了他的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
(二)诗歌内容和形式必须互相统一: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出自白居易《与元九书》这句形象的阐明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情是根本,是诗歌的基础和支柱,义则是果实,是诗歌的深刻内涵,只有感情是不够的,诗歌要讲求语言得体,声韵恰当,意义深刻,言和声属形式范畴,言好比禾苗,声好比花朵,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根深才能苗壮花艳,没有苗花也谈不上硕果累累,只有内容与形式统一,才会有好诗。
(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元稹等继承杜甫的传统,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倡面向现实,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变现 名声疾苦,创造一种“质而轻,顺而肆“的诗风。
【例题】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出( A )
A.白居易《与元九书》 B.韩愈《答李翊书》
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D.李商隐《上崔华州书》
2、《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论的纲领,其中“元九”指的是 元稹 。
3、白居易《与元九书》:“每读书史,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4、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名词解释):答案见上。
【解析】选择题目属于直接考察出处的类型,较为简单,属于送分题;第二道填空题也是这一类型;第三道题目与第一题属于同一考点,可见其重要性,需要牢记;名词解释属于对内容的考察,需要再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此可见,这一节属于重点内容,历年均由考点设计。
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与中唐“古文运动”
(一)韩愈《答李翊书》的主要内容:文章阐述了如下四个问题:
第一,学古文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要获得文学上的成就,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
第二、学文的途径,要道文合一,要善于学习前人的作品,而写作要有创造性,不论是内容或词句,都要务去陈言。
第三、学文要有坚定的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
第四、写古文要以气为先。作者把气与言的关系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气是驾驭言的,所以强调“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体现的“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
第一,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
第二,谈到为文的目的既然在于明道,就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
第三,谈到学习五经旁及子史的问题。他肯定了 先秦古文,同时也特别注意到以先秦古文为渊源的两汉古文,尤其是司马迁的古文,这就把五经子史的文章归入文学的范畴,而破除了以儒家 成见。
第四,本篇还论述了各家散文以及《诗》《骚》等的特色,对它们作了适当的概括。
【例题】
1、《答李翊书》是 韩愈 写给他门人李翊的一封书信。
2、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 不平则鸣 ”论。
3、“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娘娘、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语出( C )
A.白居易《与元九书》 B.韩愈《答李翊书》
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D.李商隐《上崔华州书》
4、文以明道(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 ,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概括说法。唐代古文运动,为了反对六朝绮靡之风,曾把"文以明道"作为其理论纲领。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他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他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其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与韩愈相当的成就。。
【解析】整体看来,填空第一题较容易,且频繁出现,第二题属于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的历史考察,难度较大,需要理解记忆;第三题需要学员熟悉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内容,才能正确答题;“文以明道”这一名词解释牵涉韩愈、柳宗元二人,因此放在这里一并来说。
第四节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的文学思想
(一)韵外之致
出自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韵指“韵味”,等于说诗的语言,这个词是在说语言之外别有余味,即作家在《诗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出自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即近而不浮的意象,远而不尽的意境,提出近,指诗歌形象是真实的,近在眼前,而不流于肤浅,远指,诗歌 的含义令人回味,境界极为深远,不是意尽在句中,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才算得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思与境谐,强调意境 的创造。
【例题】
1.《与李生论诗书》的作者是( C )
A.皎然 B.钟嵘 C.司空图 D.王昌龄
2.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曾引“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盐酸之纠此句原出( D )
A.白居易《与元九书》 B.韩愈《答李翊书》
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D.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3、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所谓“韵外之致”指的是( B )
A.追求韵味达到极致 B.语言文字之外别有余味
C.语言文字之外的精致 D.韵昧消失的地方
4、试述司空图的“韵味说”。(问答题)
答: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5、什么是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请简要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渊源和意义.
(一)“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涛书》中提出的。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的是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思与境偕”是诗人们理想的,但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12分)
(二)这种思想在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是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皎然所说的“假象见意”和“诗情缘境发”的情境论在理论上也有相承之处。(3分)
(三)用“思与境偕”来概括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表述更为明确简洁,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唐代诗歌创作,特别是对陶渊明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实践的总结,对后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
【解析】从历年考题看来,这一考点十分重要。需要学员务必熟读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并认真阅读文选后“说明”部分,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