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3+2统 >

第七章 -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发布时间:2022-12-26 13:09来源:未知

第七章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常见考点

了解:Graves并发病相关因素(D)
掌握:甲亢定义,临床表现,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及手术治疗;
甲亢危象的诱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B)
掌握: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定义,病因,诊断要点(B)
重点掌握:护理甲亢患者及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能配合医生抢救甲亢危象的患者(C)

主要内容讲解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甲状腺功能增加,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   与本病有关的最重要抗体是TSH受体抗体,TSH受体刺激抗体、体阻断抗体
【临床表现】   
1、Graves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甲状腺毒症,甲状腺肿大,眼病以及甲状腺皮肤病   
2、甲状腺危象(又称甲亢危象)   (1)诱因:感染、创伤、精神刺激、手术钱准备不足、131I治疗早期。   (2)表现:体温≥39℃、大汗;心率≥140次/分,可伴心房纤颤或扑动;纳差、恶心、呕吐、腹痛、失水、休克;烦躁不安,谵妄、昏迷;可合并心衰、肺水肿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基础代谢率(BMR)  正常BMR为—10%~+15%,约95%的本病患者增高。测定应在禁食12小时、睡眠8小时以上、静卧空腹状态下进行。   2、甲状腺131I摄取率甲亢患者摄碘率增高且高峰前移。    3、血清总T3总T4(TT3、TT4)为甲状腺功能基本筛选试验,不受外来碘干扰,甲亢时增高。TT3、TT4受血清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的影响,妊娠等因素使TBG变化时不应依靠此项检查作诊断。   4、血清游离T3、T4(F T3、F T4)不受TBG影响,可诊断妊娠甲亢。   5、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  明显降低时有助于甲亢诊断,试验可作为甲亢与单纯性甲状腺肿的鉴别。6、TRH给药后TSH增高可排除甲亢。7、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
【治疗要点】  1、抗甲状腺药物   目前常用药物分为硫脲类及咪唑类。丙基硫氧嘧啶可T4抑制转变为T3。  效果肯定,不产生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低   粒细胞减少,常突然发生且为致命性,多于初治2~3个月及复治1~2周发生。
2、放射性碘   25岁以上、不能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或复发者,禁用于妊娠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差、活动性结核。  并发症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放射性甲状腺炎,极少数可诱发甲状腺危象。
3、浸润性突眼的治疗  (1)控制甲亢    (2)减轻球后水肿  (3)局部治疗    (4)抑制免疫反应   (5)减轻眶内和球后浸润
4、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1)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及T4抑制转变为T3:首选丙基硫氧嘧啶,口服或胃管灌入。   (2)抑制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可选用碘化钠或卢格氏碘液。   (3)糖皮质激素可提高应激能力,有助于度过危机。   (4)β受体阻断剂能降低周围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    (5)血浆置换或腹膜透析能去除循环中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可缓解症状。   (5)对症及处理并发症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由于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减称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垂体疾病引起的TSH分泌减少称为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下丘脑疾病引起的TSH分泌减少称为三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损伤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TSH增高是诊断原发性甲减最敏感的指标。
【治疗要点】  左旋甲状腺素(L—T4)为长期替代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中出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多汗、兴奋及体重明显减轻等提示药物过量,应予以调整。
补充甲状腺激素,首选左三碘甲状腺原氨酸(L—T3
第四节 糖尿病

常见考点

了解:发病机制(D)
掌握:定义,分型(A)
掌握:1型、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因素,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治疗要点及药物不良反应(B)
重点掌握: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诱因及治疗要点(B)
重点掌握:按护理程序护理糖尿病患者并进行健康教育,及时发现患者
发生低血糖反应并及时处理(C)

主要内容讲解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
【糖尿病分型】   
1、1型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为基本病理生理特征。青少年起病者发病较急,症状明显,有酮症酸中毒倾向,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为最常见类型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为基本病理生理特征。此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多数发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很少自发性发生酮症酸中毒  多数患者不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
【临床表现】   
1、代谢紊乱表现  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2、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①诱因:感染、 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手术、创伤、妊娠和分娩等    ②乙酰乙酸、β— 羟丁酸、丙酮、三者统称酮体  ③呼吸深大,呼气中出现烂苹果味(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①诱因 ②约2/3患者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仅为轻症
3、慢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1)大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以下临床特点:①发生早 ②进展快  ③症状不典型:  而出现无痛性心绞痛和无痛性心肌梗死  ④预后不良(2)微血管病变:微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   ①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史超过10年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微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最早临床证据    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③神经病变: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3)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及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需进行OGTT。方法:成人口服无水葡萄糖75g,溶于250~300ml水中,5分钟内饮完,并从开始饮糖水计时,2小时后采集静脉血测定血糖。行OGTT应注意:①在清晨进行   ②试验前禁食至少10h    ③试验前3天每日禁食碳水化合物不少于200g   ④试验过程中应静坐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及精神紧张
反应取血前2~3月血糖的平均水平。HbAlc是目前检测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金标准,正常值为4%~6%。
【治疗要点】   1、早期、长期、综合以及个体化原则
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检测和药物治疗。
2、饮食治疗  目的是:①维持标准体重  ②配合胰岛素治疗,防止血糖波动   ③有利于改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并可减少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1) 合理控制总热量: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
(2) 合理搭配营养素: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30%以下。
(3) 合理安排饮食
3、运动治疗  注意事项:若在运动中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四肢无力等应考虑低血糖的可能。   
4、血糖监测
5、口服降糖药药物治疗   (1)胰岛素促泌剂:可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本类药物又可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本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与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等有关。    (2)双胍类: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3)α—葡萄苷酶抑制剂: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均需与第一口主食同时嚼服    (4)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
6、胰岛素药物治疗    (1)适应证:①1型糖尿病    ②对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以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能满意控制的2型糖尿病   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    ④糖尿病合并应激及其他情况     (2)使用原则:小量开始,逐渐增量,需严格个体化   (3)不良反应:①低血糖:最常发生。主要与胰岛素用量过大、进食过少或运动过多有关    ②过敏反应     ③注射部位脂肪萎缩。
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1)补液: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的首要措施。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及心功能情况决定,一般为体重的10%左右,先快后慢(前4小时给总量的1/3,前8小时加至总量的1/2,其余1/2在24小时内输入);血压下降者应给予血浆或全血。   (2)小剂量持续胰岛素治疗:多采用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短效胰岛素,4~6U/h,每2小时依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待血糖降至13.9mmol/I,改为5%葡萄糖或5%葡萄糖盐液,按照每3~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计算的剂量持续给予,至尿酮体消失    (3)补钾和纠正酸中毒
【主要护理措施】:1、应用口服降糖药的护理  遵医嘱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定时定量进餐: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密切监测用药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①胰岛素促泌级应在饭前半小时口服。用药剂量过大、进食少、活动量大,老年人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应注意预防   ②双胍类药物进餐时或餐后服,二甲双胍有轻度胃肠反应,少数患者有腹泻、肝功能损害,停药可恢复    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主食同时嚼服,副作用有腹胀、腹痛、腹泻。   ④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有心衰倾向或肝病者慎用。    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①剂量准确:使用胰岛素注射的专用注射器并准确抽吸。当需混合使用长、短效胰岛素时,应先抽短效,再抽长效。   ②注射时间适当:速效制剂必须强调在进餐前半小时注射    ③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与轮换,防止脂肪萎缩   ④胰岛素保存:不可冰冻保存   ⑤低血糖预防与处理   ⑥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3、有关足部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有无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2)保持足部清洁    (3)每天检查足部     (4)预防足部外伤    (5)选择合适的鞋袜    (6)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健康教育】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糖尿病教育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糖尿病的自然进程、症状、并发症(特别是足部护理)的防治    ②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以及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   ③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④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血糖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    ⑤发生紧急情况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妊娠和手术如何应对。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