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 传染病
发布时间:2022-12-26 13:14来源:未知
第十章 传染病
掌握:感染定义,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隔离和消毒(B)
重点掌握:根据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所进行的预防措施(C)
感染的概念 感染(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形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①侵袭力 ②毒力 ③数量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时传染病、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 (1)患者:是重要传染源,包括急性期及慢性期患者 (2)隐形感染者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 (2)水、食物、苍蝇 (3)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 (4)母婴传播 (5)接触传播 (6)虫媒传播 (7)土壤传播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2、常见症状及体征 传染病的常见症状有发热、皮疹、毒血症症状等。
【管理和传染源】 1、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 对传染病患者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指与传染源密切接触过的健康人,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称解除者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在人群中发现病原携带者,应对其采取管理、治疗、随访观察、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特别是对于服务行业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 3、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可能加以治疗,必要时宰杀后加以消毒处理;如无经济价值的则应予以杀灭。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隔离】 1、定义 在传染期内,将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或动物传染源与易感者分开,防止或限制病原体向易感者传播。同时对患者进行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消除其传染性。 2、隔离种类及要求 隔离种类有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严密隔离、虫媒隔离、接触隔离、血液/体液隔离等。
【传染病的消毒】 1、定义 消除或杀灭由传染源排出到外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消毒的种类 (1)疫源地消毒 ①随时消毒 ②终末消毒 (2)预防性消毒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了解:发病及发病机制(D)
了解:病原学及流行病学(A)
掌握:定义,临床分型(A)
掌握:5种肝炎病毒的特点,尤其是甲型,乙型肝炎病毒的特点及乙型肝炎 并苏的抗原抗体系统,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C)
掌握: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B)
重点掌握:根据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采取预防措施; 对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进行护理;对人群及病毒性肝炎患者,
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注意不同临床类型肝炎健康教育内容不同(C)
第三节 艾滋病
了解:发病机制(D)
了解: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A)
掌握:定义临床表现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重点是抗病毒治疗)(B)
重点掌握:护理艾滋病患者;对健康人群,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根据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采取预防措施(C)
第四节 狂犬病
了解:流行病学特点(A)
掌握:定义,结合发病机制理解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要点(B)
重点掌握:护理狂犬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狂犬病采取预防措施,
特别应会对患者进行伤口处理及进行预防接种(C)
第五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了解: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A)
了解:发病机制(D)
掌握:定义,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各期治疗要点(B)
重点掌握:护理本病患者并进行健康教育(B)
第八节 霍乱
了解:发病机制(D)
了解:流行病学特点(A)
掌握:定义,霍乱弧菌特点,临床表现,霍乱的关键治疗措施(补液治疗)的重要性及原因(C)
重点掌握:预防措施;按护理程序护理霍乱患者并进行健康教育(B)
第一节 总论
常见考点
了解: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而致病作用及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D)掌握:感染定义,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隔离和消毒(B)
重点掌握:根据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所进行的预防措施(C)
主要内容讲解
【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概念 感染(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形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①侵袭力 ②毒力 ③数量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时传染病、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 (1)患者:是重要传染源,包括急性期及慢性期患者 (2)隐形感染者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 (2)水、食物、苍蝇 (3)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 (4)母婴传播 (5)接触传播 (6)虫媒传播 (7)土壤传播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2、常见症状及体征 传染病的常见症状有发热、皮疹、毒血症症状等。
【管理和传染源】 1、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 对传染病患者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指与传染源密切接触过的健康人,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称解除者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在人群中发现病原携带者,应对其采取管理、治疗、随访观察、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特别是对于服务行业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 3、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可能加以治疗,必要时宰杀后加以消毒处理;如无经济价值的则应予以杀灭。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隔离】 1、定义 在传染期内,将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或动物传染源与易感者分开,防止或限制病原体向易感者传播。同时对患者进行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消除其传染性。 2、隔离种类及要求 隔离种类有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严密隔离、虫媒隔离、接触隔离、血液/体液隔离等。
【传染病的消毒】 1、定义 消除或杀灭由传染源排出到外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消毒的种类 (1)疫源地消毒 ①随时消毒 ②终末消毒 (2)预防性消毒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了解:发病及发病机制(D)
了解:病原学及流行病学(A)
掌握:定义,临床分型(A)
掌握:5种肝炎病毒的特点,尤其是甲型,乙型肝炎病毒的特点及乙型肝炎 并苏的抗原抗体系统,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C)
掌握: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B)
重点掌握:根据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采取预防措施; 对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进行护理;对人群及病毒性肝炎患者,
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注意不同临床类型肝炎健康教育内容不同(C)
第三节 艾滋病
了解:发病机制(D)
了解: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A)
掌握:定义临床表现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重点是抗病毒治疗)(B)
重点掌握:护理艾滋病患者;对健康人群,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根据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采取预防措施(C)
第四节 狂犬病
了解:流行病学特点(A)
掌握:定义,结合发病机制理解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要点(B)
重点掌握:护理狂犬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狂犬病采取预防措施,
特别应会对患者进行伤口处理及进行预防接种(C)
第五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了解: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A)
了解:发病机制(D)
掌握:定义,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各期治疗要点(B)
重点掌握:护理本病患者并进行健康教育(B)
第八节 霍乱
了解:发病机制(D)
了解:流行病学特点(A)
掌握:定义,霍乱弧菌特点,临床表现,霍乱的关键治疗措施(补液治疗)的重要性及原因(C)
重点掌握:预防措施;按护理程序护理霍乱患者并进行健康教育(B)